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加入紅色供應鏈才能化解產業危機

加入紅色供應鏈才能化解產業危機

中國時報社論
政府尚未想出如何因應紅色供應鏈崛起,紅色供應鏈卻一波又一波來襲。上周五全球第5大封測廠台灣力成科技宣布,大陸晶片產業「國家隊」清華紫光集團,將以194億台幣入股持有25%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前此一日,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北京表示,要大陸向台灣施壓開放晶片進口,否則應禁止台灣晶片在大陸銷售。10月下旬大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總經理丁文武訪台,表達希望能投資台灣的半導體企業,盼台灣政府再放寬投資條件,「讓兩岸藉由相互參股投資共創雙贏」。

台灣非常關切高科技紅色供應鏈崛起對台灣的威脅,卻未注意到,紅色供應鏈不僅在兩岸間,而是牽涉全球性的產業版圖變遷。大陸科技產業近年不斷在全球併購或入股重要科技公司,手筆一個比一個大:如中興通訊收購德國阿爾卡特‧朗訊網絡服務部門、聯想買摩托羅拉移動、江蘇長電買全球第4大封測廠新加坡星科金朋、官方的武岳峰資本出手收購美商矽成半導體、阿里巴巴入股美國聊天應用廠商;南通富士通收購超微旗下封測廠;紫光收購惠普旗下中國網路設備子公司、又入股硬碟大廠WD成為第一大股東,而WD又剛花190億美元收購記憶大廠SanDisk。更別提大陸企業出資數百億美元想收購美光、AMD等全球性的半導體大廠。

高科技紅色供應鏈席捲全球,正在改變全球產業生態,我們只看到政府「以不變應萬變」,以錯誤舊思維來因應,只要不符合原本訂定的兩岸投資規範「一律斬殺」。因此,我們看到中資併美國的矽成,台灣子公司被迫要關閉;星科金朋被併,在台掛牌子公司台新科被迫賣掉。

面對大陸國家隊龐大的資源與集團作戰式打法,坦白說,台灣單打獨鬥的企業能夠持續抗衡甚至取勝的機會極低。台灣企業必須取得更多資金、更多市場機會,往外併購、留住人才、提升技術才能保持領先。

以台灣的政經體制與社會氛圍,政府不可能大手筆對企業挹注資金,也來打「國家隊」;而產業困境、企業展望、資本市場下滑等因素,已讓企業不再能輕易籌得大筆資金來壯大並且改善體質。

許多反對開放者認為大陸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因此不能全然開放;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正因為其不是完全市場導向的市場,國家隊才擁有絕佳的主導力,在政府支持下,國家隊最終一定是市場主流。而大陸市場是全球最大也是成長最快的半導體市場,台灣業者絕對不可能自外甚至放棄這個市場。

那麼,台灣應該選擇排拒還是加入呢?是否更該趁產業仍有優勢、大陸也需要台灣協助時加入呢?

其實,從過去20多年的「兩岸經貿投資管制史」就看得出,政府為了避免先進技術流失、助長大陸經濟成長,對較高端技術、資本密集、投資金額大的投資全部禁絕。結果大陸經濟依然持續快速成長、產業飛快進步,反倒是台灣企業痛失許多商機。當政府遲遲不開放時,外商早已占住市場,大陸本土企業亦已崛起,台灣曾有領先優勢的石化、汽車、金融、電商等產業已難領風騷;反倒是政府不重視、認為技術檔次低的食品業之流的傳產,因為不管制,不少台資企業才能在大陸闖出一片天。

難道,這次政府要在科技產業上,再重蹈覆轍嗎?也不過幾年前,仍擁有絕對優勢的面板產業,大陸虛位以待台廠友達投資,但政府東限制西管制結果,核准友達赴大陸投資時,優勢全失。友達只能由原訂投資八.五代廠改為六代廠,大陸本土廠商華星光、京東方、中電熊貓等已成氣候,預估2017年大陸面板廠出貨量將超越台灣,台灣面板產業危矣!

遺憾的是,即使有這麼多教訓,政府與社會似乎仍未轉念。如果政府能「換個腦袋」以新思維考量,大幅開放與放寬兩岸投資的限制,讓兩岸更多企業能彼此參股,等於是利用大陸資金充實台灣企業資本,同時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不是更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嗎?

日前矽品董事長林文伯被詢及紅色供應鏈問題時,他回答說:「以對立者的角色,是無法有效抵抗紅色供應鏈的,與其硬碰硬,不如加入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供應鏈。」政府是該思考這番話,政策應大幅調整朝向開放彼此參股投資;只知一味限制、管制,2至3年內,台灣科技產業恐就凋零四落了。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社論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