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廢證所稅不足以振興股市

廢證所稅不足以振興股市

中國時報
立法院在難得的朝野共識下,修正所得稅法廢除了證所稅,《所得稅法》第14條之2的IPO、大戶條款等規定也全數刪除。2012年馬總統堅持的「有所得就該課稅」、「量能課稅」、「租稅公平正義」,任期尾聲終於畫下難看的句點。

復徵證所稅不但未達成原定目標,反而嚇跑了中實戶及大戶,台股成交量從原來每日破千億元轉為大幅衰退,也影響國家相關稅收。

根據統計,101年實徵淨額證交稅為719億,較100年減少221億(減少23.5%);102年證交稅更低到714億;而102年證所稅實際申報金額亦僅24億元,較之過去5年(96~100年)平均每年1048億元之水準,101至102年國庫合計減少近600億元收入,這是國民黨寧可打臉馬總統也要廢除證所稅的原因,但是我們必須坦率地指出,廢證所稅不足以振興股市。

台灣股市不振的結構性因素,在於長期持股者的資金正在持續外逃,根據中央銀行國際收支統計的國際證券投資部位,自98年第一季起已連續24季呈現淨流出,其中101年第二季後之資金淨流出規模明顯擴大。就長期趨勢觀察,台灣股市逐漸走弱,不但不及大陸及亞洲四小龍其他國家與地區火紅,甚至已落入邊緣化地位。台股自1990年創下12682高點後,25年來僅少數幾次曇花一現破萬點,始終沒有更好的表現。甚者,2003年起台股新上市(IPO)案件急速減少,今年更形萎縮,前3季累計只有16家上市公司加入資本市場,籌資金額3408億元。

台股走弱、周邊國家地區相對走強,已迫使台資企業開始選擇在海外掛牌上市籌募資金。更堪憂的是,最近十幾年來台股成交量持續萎縮,周轉率下滑、本益比壓低之下,很多公司本益比已跌到10倍左右。8月底有一半上市公司股價低於淨值。證所稅在醞釀廢除時,資金並沒有回來,廢除後也只有一天行情。台股疲弱,台灣資本市場籌資功能日益衰頹。

業者及市場人士現在將矛頭指向目前台灣租稅負擔過高。2015年上路的富人稅,所得稅淨額超過1千萬的富人,所得稅率從40%提高到45%,加上2%的二代健保附加費,及兩稅合一抵扣減半的8.5%,稅率高達55.5%。比起新加坡和香港最高所得稅率只有20%和15%,差距難以斗量。而且新加坡、香港股息股利免稅,連中國股息股利也採分離課稅10%,而台灣是股息股利併入綜合所得稅。不少人認為,台灣的所得稅率形同回復到2008年前的遺產稅,造成「一頭牛要剝九層皮」,人財難以兩留,恐更會引發逃稅潮。

任何政策的推動,都不能一廂情願。如同當時推動證所稅,沒有考慮到市場的反應,中實戶、大戶的出走,造成成交量的大幅下滑。在全球化下,資金、人才都是無國界。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要好,必須獎勵長期投資者及創業者,這些人是市場興旺的主要動力。今日台灣卻是殺雞取卵,這樣的方向再不改變,造餅的人愈來愈少,分餅的人越來越多,胃口愈來愈大,台灣怎麼會進步?

我們社會也要認清政治的現實。目前政治紛擾,某種程度而言,自以為是的一廂情願,也會妨害台灣的發展。我們不能不管周遭環境變化,不懂國際情勢發展,把頭埋在沙子中不肯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一味地抗拒國際化,過度注重本土的利益,反服貿,反對自由經濟示範區,最後作繭自縛,造成國家越來越弱。

「公平正義」的租稅改革必須推動,但要講究方法,也要思考市場反應。股票市場做為一國經濟活動重要之資本籌措管道,政府對於股市管理之考量必須是全球資本市場競爭力的角度,而不只是能給政府抽到多少稅收、能不能維繫租稅公平正義這樣的角度。

長遠來看,復徵證所稅,課徵廣泛的資本利得稅都是必要的。但須將正確的賦稅觀念推廣到社會大眾,營造出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環境來減少民眾對課稅的恐懼與排斥。且要提升政府效能,讓人民樂於納稅。讓課稅效果達到「租稅公平」、「輕稅減政」與「經濟發展」兼顧的目標。

這樣的願景是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寄望於新的政府、新的領導人。

引用來源:中國時報主筆室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