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紅色危機 產業轉型契機

紅色危機 產業轉型契機

徐作聖
自2014年以來,大陸政府及產業界以強大企圖心發展IC及周邊產業,計畫5年投資超過1200億人民幣。而大陸紫光集團本月宣示投資台灣三家大型IC封測廠正是大陸產業一條龍垂直整合的前端策略。此舉再度引起社會對紅色產業鏈威脅論以及台灣產業空洞化的疑慮。

IC產業發展到21世紀,產業技術逐漸成熟且市場日趨飽和,目前市場已產生極大的變化,也就是以多元化產品為依歸的競爭形態,取代了全球代工、分工的經營模式。在台灣IC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台商的垂直分工、代工製程導向的經營模式,專注於中下游的消費市場,但對上游系統產品設計及標準制定能力則明顯不足,尤其是大型系統工業產品設計,此趨勢明顯不利於台灣產業的持續發展,轉型勢在必行。

大陸IC產業發展的強烈企圖是兩岸產業競合的新議題,也是台灣產業的嚴峻挑戰。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工業4.0等自動化、智能化、分散式經濟「因地制宜」經營模式的興起,更會加速產品多元化、客製化等產業重組的趨勢。紫光集團企圖大幅投資台灣封測廠的策略,除了展現了大陸業者的強烈企圖心,更是順應全球的產業趨勢,冀望以一條龍垂直整合市場。

雖然紫光的大動作對台灣IC產業是重大威脅,但在全球以多元化產品為依歸的產業生態裡,台灣勢必難以全面阻擋此趨勢。我們不該以閉關鎖國的心態來面對這個全球趨勢,而應把此轉折視為產業轉型的契機,積極發展另類優勢。

筆者認為,台灣應在既有的產業基礎下,積極發展以知識服務為基礎的「生產性服務業」,以IC產品設計服務、設備服務及融資、技術中介及研發服務、商務應用及市場開發、製程設計服務等項目,發揮台灣在IC產業的知識優勢,融入大陸市場,從以「為人作嫁」的產業代工模式,轉型為知識服務業。

再者,台灣產業結合大陸多元化產品市場的經營,能有效提升客製化能力,這也是台灣產業界能在全球版圖「劃地稱王」的最佳策略。台灣科技業與其憂心大陸產業的威脅,不如將此壓力轉變為正面思考能量,例如和大陸投資方洽談交換條件,要求適度參與大陸投資方的經營,以提升自主發展客製化產品的能力,實現台灣IC產業經營模式的二度創新。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引用來源:徐作聖,中國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