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低薪問題成因 才能對症下藥
中國時報 — 2015年12月21日就短期而言,低薪現象今年略有改善。主計總處11月底公布今(2015)年前3季經常性薪資平均達38631元,年增1.36%,是歷年同期最高,非經常性薪資11346元,年增8.99%,主要來自年初廠商增加發放年終和績效獎金;兩者合計後前3季薪資平均達到49977元,顯示今年薪資略有提高。
但長期而言,低薪問題仍將繼續困擾台灣。這其實是一個經濟與人才政策長期交錯的結果,解方也必須有全局的思考。首先,薪水高低與短期經濟走向無關。今年以來,確實看到一些特別的經濟現象,油價大幅下跌、出口連十黑、無薪假大幅增加、失業率卻創新低,直覺都不是好消息,而且相互矛盾。統計數字的背後,其實有很多容易被忽略或被誤導的事實。以無薪假來說,今年6月時16家,約230人,到10月時增為33家1218人,但到11月時大幅增加到50家5437人。很多人一看到這個趨勢,都覺得不得了,加上出口連十黑,今年經濟成長率保1%都有困難,因此大家普遍都認為無薪假嚴重。其實單單一個面板大廠華映,11月實施無薪假人數達到2515人,才造成了無薪假人數大幅增加。對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全台有900多家,23萬人放無薪假,那才是嚴重。
另外,主計總處最近公布的10月失業率為3.9%,失業人數為45.5萬人,較9月增加1000人,微升0.01個百分點,10月失業率是近15年同月最低水準。因為企業業務緊縮或歇業,季節性或臨時性工作結束導致失業者增加,初次尋職失業者與因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而失業者,反而減少1000人。因此正確解讀這些勞動市場數據與經濟狀況,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今年的經濟逆境,看似與紅色供應鏈崛起造成出口十連黑關聯甚大。但出口衰退一方面是受國際景氣影響,另一面也是受油價走跌及新台幣貶值的影響,以致出口物價跌幅創近6年最大。出口衰退受價的影響遠高於量,以出口數量而言,今年1到7月仍有0.3%的成長。
利潤是最重要的企業經營結果。今年上市櫃公司營收雖然下滑,但獲利仍衝高。金管會最近公布的上市櫃前3季獲利狀況,累計1557家上市櫃公司前3季營收為20兆6097億元,年減0.08%,但稅前盈餘達1兆5101億元,年增率6.52%,創近年同期新高。這表示經濟雖在逆境,台灣企業運作仍然相當健全,問題是如何讓員工有更高的薪水,整個社會能夠雨露均霑?
可以說,台灣製造業實力仍然強勁,但整體感覺經濟不好、薪資趕不上物價上漲,關鍵在服務業不進步。
目前服務業產值占總體GDP的7成,就業人口占6成。但服務業規模小,自己又殺價競爭,需要的人力多是服務生、行政人員、會計與總機等中低階就業人力。服務業創業,就是到夜市賣雞排,開設早餐店、咖啡屋;年輕人最大的願望就是當個連鎖便利店的店長。
小型服務業盛行殺價競爭,證券公司手續費打折、減半;律師、會計師服務費用也盡量以優惠價格吸引客人;教授、研究人員、官方受政府統一性薪水限制,沒有爭取頂尖人才彈性空間,造成具國際競爭力人才流失。服務業走不出去,沒有國際行情,加上大學學歷貶值,許多青年學子畢業後多數不願意投入製造業,寧願投入服務業,在就業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下,薪水自然漲不起來。這些當然非常不利薪水調升,導致台灣長久的低薪現象。
兩大黨及所有候選人應深切了解台灣的問題所在,利用租稅機制或獎勵手段讓企業界勇於、樂於大規模調薪。要破除定錨效應及國內自己形成的比價行為,就要讓台灣跟世界緊密接軌,利用海外市場來發揮規模經濟、創造差異化服務。唯有透過服務業國際化、特色化與巨型化,才能突破國內市場狹小的限制,亦讓台灣年輕人也可以搭上國際化潮流,提升競爭優勢,才能讓台灣薪資與國際接軌。
引用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1000374-2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