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減碳推100%再生能源發電 台灣目前僅2.9%
中研院士李遠哲參與「台灣風險社會論壇」表示,減碳工作涉及國家經濟發展、能源結構和環境影響,我國政府對氣候變遷的具體作為和整合太少,當未來各國針對碳交易、碳稅進行討論,台灣若未能及時跟上,恐將影響貿易成長。
100%再生能源已是各國共識,在台灣卻只佔2.9%
本月12日巴黎氣候峰會(COP21)結束,195個參與國家均同意《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中,要在2100年前全球平均溫度不可在上升超過攝氏2度C;這也是2020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後,將約束各國減碳行動的重要文件。
中央研究院士李遠哲在台灣風險社會論壇上說,15年前科學家認為平均溫度上升攝氏2度C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現在科學界已經有不同看法;尤其全球溫度上升,極地凍土將會溶解,減少反射太陽熱能的面積,讓全球氣候處於異常高溫。
同時冬季縮短、氣溫抬升,會讓原本在冬季大幅死亡的昆蟲增加,讓森林、生態遭到嚴重衝擊,進而改變全球人類的生活環境;而對台灣民眾而言,海岸線的縮短和倒退感受較為強烈。
參與COP21的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說,過去世界各國都在討論如何做到一半再生能源、一半石化能源,「但這次很明顯,各國都在討論如何做到100%的再生能源。」然而台灣的能源政策卻不見好轉,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僅2.9%,並持續對石化業進行補貼,「也難怪會被看守德國盯上。」
有綱領卻無具體作為和通盤策略,學者:台灣如何面對?
「面對氣候變遷,就像戰爭動員一樣,不分政府、企業和民眾。」李遠哲直言,僅憑環保署提出的我國自主減碳承諾(INDC)並不夠具體和完備,「民眾、企業對於怎麼達到政策目標,並不清楚。」
林子倫也認為,許多先進國家將氣候變遷和能源置於同一部會進行討論;但在台灣「減碳政策要問環保署,能源稅要看財政部,能源管理和發展又在能源局,組織、立法都很分散,台灣要如何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其中一項具體的減碳措施,便是開徵碳稅。李遠哲說,「當企業知道排碳是要錢的,就會想辦法減碳。」而政府取得額外稅收後,應用於補助社會弱勢和發展再生能源;而當民眾消費的物價因為碳稅變貴,會更願意對減碳付出行動。
同時,現在太陽能的問題在於無法儲存,「但先進國家正積極尋求在20年內,突破相關技術,」當台灣未能領先全球時,到時減碳工作將會更加嚴峻。
台大調查:民眾高度認同減碳,也認為政府資訊不夠公開
根據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在11月中的調查,1071份有效樣本中,74.3%的民眾不認為氣候變遷的數據、問題被誇大;且也有高達72%的民眾不認為落實環保會阻礙經濟發展。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說,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減碳有高度共識,但也有60.9%的民眾認為政府對氣候變遷的資訊並不夠透明公開。
以目前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例,曾參與立法過程和COP21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政策研究部長謝尚融說,當時能源局並沒有提供通盤意見,也都由產業界主導,這也是這套法律令民間團體詬病的原因。
然而COP21後,全球同意要在減碳有具體作為,而開徵碳稅更是世界貿易市場發展的重點,「如果台灣未能及時跟上,將有可能在貿易上面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