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液化不是最壞 專家說這個更可怕
土壤液化造成管線破裂,二次災害更可怕
土壤液化是指地下水跑到土壤上層,土水混合後,上層土壤變得稀鬆,可能導致上頭建築物受損。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日前公佈八縣市土壤液化狀況後,許多住在土壤液化區的民眾陷入恐慌,紛紛問「我家房子還能住嗎?」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上週邀請地質調查所、內政部、土木學者等召開「土壤液化與結構物安全技術討論會」,許多專家都指出,土壤液化可用工程技術改良,且不會造成樑柱、結構體直接斷裂,管線破裂造成的二次災害,反而更值得注意。
黃俊鴻以日本工業大城新潟為例。1964年新潟發生大地震,造成嚴重的土壤液化,地表冒出許多泥水、房屋成排沈陷,不過直接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僅26人,被稱為奇蹟;但土壤液化導致地下油管破裂,大火沿著浮在水上的油燃燒,整整12天,造成1千多人受災。
台灣的石化重鎮高雄市,前年發生氣爆後,暴露出地下管線長久疏於管控的大漏洞,此次地調所初步公開的資料中,高雄市更有4011公頃在土壤液化高潛勢區,其中仁武工業區就有85%土地在高潛勢區。
黃俊鴻呼籲,油管、瓦斯管或其他工業管線,有時會產生嚴重二次災害,高雄市和新潟一樣都是工業大城,必須特別注意。
他補充,有些土壤液化只是局部現象,但高雄地質屬於砂質土,最有可能發生全面性的土壤液化,中油等石化業者蓋加油站、鋪管線時,必須考量是否位在土壤液化區,提出相關的評估對策。
中油:正全面比對圖資和設施
對此,中油副總經理張瑞宗表示,已全面比對地調所的圖資,確實有些設備位在潛勢區,包括幾個加油站,但地調所公布的是大尺度圖資,中油會再針對潛勢比較高的地方,進一步請專案小組調查,「不會讓大家有安全疑慮。」
至於有多少地方、設施需要進一步調查地質,張瑞宗不願多談;他強調,以前的工程評估不是特別針對土壤液化,而是整體地質,所有油庫、工廠選址時,都經過中油的地質團隊篩選,若有需要改良土壤,團隊也都會改良,全部的工程、管線,都按照國際規範。
公開土壤液化區,必須理性解讀
然而,到底地調所公布的土壤液化圖準不準?該不該公布?前地質調查所所長林朝宗持保留態度,他認為,公開可以讓大家更注意此問題,提升工程、鑽探技術,「但是太倉促了。」
他認為,此圖顯示的是區域性土層資料,「紅色區(高潛勢)內必然還有綠色(低潛勢),綠色區內必然還有紅色」,且土壤液化可透過技術改良,和建築物傾斜、破壞是兩件事,應由技師分析資料給一般民眾,而不是讓民眾查了之後提心吊膽。
黃俊鴻則表示,土壤液化其實可以協助減震,讓老舊建築物樑柱不易斷裂、破碎,因為水無法傳遞震波,就像在船上比較不會感受到地震,「是第一道保險」,日本鹿兒島市的古蹟西田橋底下的液狀化層本來有19公尺深,後來只改良9公尺,就是利用土壤液化減震。
他說,一開始就反對公開,因為資料都還不完備,必須有一年盤整期,統一調查、製圖方法,否則現在下放給各地方政府,各研究單位的作法可能不同,最後影響的還是人民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