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且來聽聽他們怎麼談新南向政策

「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且來聽聽他們怎麼談新南向政策

編按:面對世界經濟的局勢,2015年東南亞十國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象徵東協新時代的來臨。而將於520上任的新政府面對台灣的發展提出「新南向政策」作為回應,以強化並深化東南亞及南亞的總體關係為目標。並成立「新南向辦公室」與「東協與南亞研究智庫」作為推動工作的雙核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於105年5月17日舉辦〈實踐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論壇,邀請各方人士與會,以下報導紀錄為這場會議各方的發言,提供讀者參考。

文/ Yuan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對於520蔡英文上任後將成立的「新南向辦公室」,有人批評是和中國作對,有人則批評編制不該隸屬總統府之下,而在今日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辦〈實踐以為本的新南向政策〉論壇中,聚集了台灣各方研究東南亞的學者、智庫代表,和長期關心東南亞議題的民間代表,且聽聽他們怎看「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

梁英斌(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台商在東南亞的佈局,不只有南向政策,也要有北向政策,就是往韓國,希望北望政策能和南向政策相輔相成。美國以前有一句話Go West, youngmen!,我想說Go South,youngmen!​

陳佩修(暨大東南亞學系教授):東協一下在這段時間變得很重要,暨大成立已20年,剛成立都會被問,你成立這個幹什麼?東協其實在兩個浪頭,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印度。新南向並不是一個新的,她其實一直都存在,過去我曾負責台灣在越南的教育中心,但如果和孔子中心相比,不要說孟子學院,可能是顏回學院,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壽命還不太長。但我必須要說,只要持續做事是有機會的。

李問(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專員):新南向的培育,其實是人才的培養,再反過來影響台灣。有時會覺得台灣社會並不理解東南亞,需要更多互動,多元文化也是提供刺激,在看起來沒有機會的地方看到機會。新南向不會像過去一樣,只注重經濟,而是有教育、有文化,以及如何透過第三部門、NGO。

吳志中(候任外交部政務次長):我想講一些台灣的世界第一,一個是吳寶春的麵包,一個是葛瑪蘭威士忌,啤酒也是我們的冠軍,金色三麥,有人會說不會語言怎麼辦?去了就會了,要找回台灣人那種冒險的精神,以我們台灣人的天份,自然就會適應。

邱俊榮(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面對東南亞,只要當自己人就沒事了,但你看有多少學校和東南亞學校辦姐妹校?我們經濟成長有很多動能,但沒有出口我們就結束了。台灣應該是要很靈活的,但之所以變成現在這樣,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原因,認為只做中國觀光客、做ICP產業就沒事了。過去這些年,我們對東南亞的漠視實在很嚴重;東協的民生消費,已經佔他們GDP的五成,而東南亞不像中國,是要世界市場和世界工廠一起走。

最近一個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是什麼?就在我們隔壁,菲律賓。你問我們的年輕人,中國是什麼樣子,大家都可以談一談,但如果你問檳城在哪裡,和吉隆坡相對位置在哪?可能就不知道。我們談高教輸出,感覺就是去收學費,因為我們很少看到東南亞學者來台灣開研討會,但未來或許我們的實習機會、開研討會都可以拉到東南亞,而不一定要去上海。

很多人問人家在搞亞投行、一帶一路,我們有什麼機會?之前和LED業者聊,的確很難,因為對岸是量產,但最近也聽說有國家禁用中國的LED,因為品質太差,所以我們還是有機會。其實我們還有很多機會,我們的半導體,未來還有智慧城市,甚至我們的便利商店。而跟東南亞接觸,一定要加入TPP,加入TPP,自然就會有很多會員國,等於跟那麼多東南亞國家有FTA,有人才交流,很多事順勢就會發展起來。

黃煒能(兩岸產業創新與貿易加值聯盟執行長):邱老師說要把東南亞當自己人,我舉個自己的例子, 2000年我到泰國清萊省做田野調查,到當地我看到道路鋪的是石頭路,我問當地長官為何沒有鋪柏油,他說要讓土地休息,這就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所以說如何把他們當自己人,還有很多部分要了解。另外,做經貿要定位清楚,而若要深入市場,就要了解他們的文化,和他們博感情,和他們和睦相處,例如你和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在一起,千萬不要在他面前喝酒。

張健一(台經院研究二所所長):過去喊南向政策,現在又有個新南向政策,口號人人會喊,但我們是把東南亞當做什麼,這定位要很重要。現在很多人都在卡位東南亞,日本就是當作國家政策在做,如今要有新南向政策,那要當作內需市場,還是生產的延伸?過去戴勝通聽了李總統的話去東南亞,結果很慘,因為政府的幫助不大。現在別國都是整體戰略,例如LG去印度,派了一堆人去印度博感情,變成印度人以為LG是印度品牌。

東協十國,每一國都不同,而台灣有那麼多外勞,但台灣政府對他們了解有多少?他們一定沒有跟母國脫節,而台灣可以透過他們了解當地市場,不該只是把他們當成勞動力,而是可透過問卷,把意見feedback給台商。其實你不要覺得東協+1很好,因為很多好處都被中國拿走了,而日本和東南亞的關係很好,所以台灣未來要走東協,可以和日本一起去,但因東協很多都是一中政策,會比較麻煩,但如果透過人的互動、台商的人脈,會有幫助。總結就是政府如果要玩南向政策,不要又22年什麼都沒有,然後說要做新新南向政策。

黃兆仁(商發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從1987年開始的東南亞貿易,越南有寶成、慶豐,菲律賓的7-11被台灣的7-11併購,90年代我們可看到這麼精彩的故事,而因第一階段的新南向我們做cost down,所以你碰到東南亞台商你要立正站好,他們都賺了非常多錢,而今天的新南向政策又產生什麼改變?如今談的是Beyond Factory,還有永續能源的問題。

過去,我們過度強調生產,OEM、ODM不用跟你建立關係,只要有單子進來就做,但現在還差人才,而台灣弱的、東南亞強的,是台灣國際經貿談判人才不足,他們的語言是跟國際接軌,我們卻是斷軌,所以未來台灣在談新南向,除了有經貿的延伸,還要補人才。

盧俊偉(台經院副研究員):日本有酷日本海外戰略室,韓國有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文化產業政經院,都有針對中國和東南亞進行調查分析,以及市場拓銷機制,協助廠商掌握市場賣動及商機,反觀台灣在這部分還有待加強。台灣應善用本身兼具新移民與華人等多元文化特色,鼓勵面向東南亞市場之新形態服務與新創產品的開發與示驗,例如,舉辦在台北車站的開齋節,能否變成一個國際型的活動?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創辦人):建議此論壇改為以錢為本的南向政策,因為從早上聽到現在,談錢的部分比較多,例如面對台灣60萬東南亞勞工,不能用賺錢的心態,去利用他們,而是應該要交朋友,如果是為了賺錢,那嘴臉是藏不住的,例如前一場談到人類學,要去了解,保有好的那一面,我覺得這比較重要。

張健一(台經院研究二所所長):過去喊南向政策,現在又有個新南向政策,口號人人會喊,但我們是把東南亞當做什麼,這定位要很重要。現在很多人都在卡位東南亞,日本就是當作國家政策在做,如今要有新南向政策,那要當作內需市場,還是生產的延伸?過去戴勝通聽了李總統的話去東南亞,結果很慘,因為政府的幫助不大。現在別國都是整體戰略,例如LG去印度,派了一堆人去印度博感情,變成印度人以為LG是印度品牌。

引用來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