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香港的公屋制度值得台灣學習嗎

香港的公屋制度值得台灣學習嗎

編按:蔡英文總統帶領的團隊上任的內政要務為推動社會住宅。新政府並提出「8年推動2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雖然正式政策仍未上路,但關於在台灣推動社會住宅的議題在新政府上任前已引起討論,有些專家建議在政策推行上可師法亞洲區域經驗,如香港的公屋制度。下文為評析香港公屋制度文章,在參照案例的同時評估台灣自身現實狀況,有助於政策的擬定的推行。

文/陸奇峰(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理事)

新政府八年推動二十萬戶社會住宅的政策尚未正式啟動,台北市的公宅規劃卻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據說有偏激團體留言嗆聲:「那些中南部的窮鬼憑甚麼拉低我們這兒的地價!沒那個本事在台北買房子就滾回去南部,別賴在台北佔我們的便宜。」

姑且先不談這樣的言論如何偏頗、歧視,單就移居者的勞動力對台灣經濟所做的貢獻來看,就足夠讓嗆聲者汗顏。試想,若不是有這些飽受剝削的勞動力維持城市的運作,台北的繁榮與房價如何能支撐得起來?事實上香港的公屋制度正是明顯的證例,許多人誤以為殖民或特區政府佛心來著的公屋制度,其實只是為了安置社會運作所必須的勞動力不得不採取的措施。因此,這些偏頗歧視言論不論出自誰的口中,都應該受到嚴厲地譴責。

然而,譴責偏頗歧視言論的同時,卻也提醒了我們應有所反思,在配套措施尚未就位的情況下,於台北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真的對嗎?前述香港的例子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

由於歷史與位置的特殊條件,香港可以化身為黑洞,不顧一切的吸引金融與不動產投資,再搭配興建外觀新穎宏偉實質如同鳥籠的大規模公屋,用以安置社會運作所必須的勞動力,作為其都市持續發展的手段,至於所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就丟給中國內地鄉村來承擔。但,台北可以嗎?

支持應該興建大量社會住宅的人認為,依目前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北部地區有強烈的居住需求,大量的社會住宅是為了實現必要的居住正義,換言之,這樣的目的與香港公屋設計用來安置社會運作所必須之勞動力,目的完全不同。然而癥結其實在於,若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透過土地稅制修正來減少低持有成本的土地壟斷及囤積炒作,透過政策引導北、中、南、東各區域產業、人口、公共設施的均衡發展,讓抑制炒作與均衡發展逐步落實,來緩解「住宅商品化」的嚴重現象,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的結果,只會鼓勵人才與勞動力持續往台北移動,直接影響是加劇區域間的不均衡,間接影響是北部都會區中的土地稀少性進一步帶動土地壟斷及囤積炒作,最後,與香港的結果幾乎完全相同,社宅繼續蓋,房價創新高;唯一不同的是,其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就丟給中南部來承擔了。這樣的結果,到底實現了誰的公平正義?

引用來源:蘋果日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