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頻傳 都更、防災演義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6年05月31日地震帶上 思索韌性應變
邱文彥(前立法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環太平洋地震帶頻頻發生強烈地震,除了O2O6美濃地震造成台南地區重大傷亡外,日本最近發生熊本地震,東加王國和厄瓜多也接連地牛翻身,尤其近日台灣地區不時發生有感地震,令國人憂慮。在另一方面,土壤液化、斷層和其他地質災害等形成國土發展重大威脅,也引起國人高度關注;而《都市更新條例》之修正,在立法院協商年餘仍遭阻滯,「公辦都更」又有頗多質疑。
修正都更條例不易,我曾協商年餘,剩下四至六條還是沒通過。對高風險潛勢地區進行大規模都更,不代表往後都更都是大規模,應是兼容並蓄,自辦、公辦、大規模、小規模的都可以。
今天特邀各方代表參加座談,有見新北市於五月六日進行防災演練,於加州地震研討會同時間舉辦,可見太平洋國家對於地震問題同感身受。今天的會議希望能就國土安全、災防準備及應變檢視,期望透過資訊公開,檢視台灣對於地震防救災的準備情形,了解從中央到地方,從社區到個人,甚至過去長期倡議的「韌性都市」,都應重新思考、審慎深入討論。
強化風險規範、探測液化
高文婷(內政部營建署建管組)
從O2O6經驗來看,營建署建管組密切關注三件事情: (一)技術規範強化、(二)行政制度改進空間檢討、(三)實務執行的落實。
O2O6後,我們召集產官學專家,檢視台灣耐震規範有無進步空間,各方共識是在八十六年五月一日所頒布的中華民國耐震規範,經過兩次修正以後,目前安全性是夠高的,對於技術規範,沒有立即強化急迫性,耐震規範尚稱足夠。
土壤液化鑽探與法規調整
技術規範分兩部分,一是建築物結構耐震設計,另外一個是地基調查。針對地基調查,土讓液化直接影響低矮房子,在現行技術規範中,對於四樓以下非公眾房子反而認為可以免鑽探,且可採用鄰地可靠的資料進行作證,這部份目前正在進行調整,未來在中高的地震潛勢區中,低矮房舍的地質鑽探可能不能減免,除非已經完全把土壤係數、參數納入設計。
目前行政管理制度,在行政制度架構分立不變情況下,技術部分是否要有專業的監督機制?實務執行面,全台既有建築物比例非常高,執行面分為新建與既有建築的改善。
921的補強 安家固園計畫
劉田財(內政部營建署管理組)
九二一地震後,營建署針對既有建築物進行補強工作將近十五年,現在我們要把經驗轉化到私有建築物。目前以全國的建管資訊系統進行篩選,發現全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建築物約有一千兩百多萬件,數量是公有建築物的四十五倍左右,量大、需要龐大經費、評估人力也是,所以計畫安排時程是六年,成為現在的「安家固園計畫」。此計畫在一O五年四月二十九日經行政院通過前,亦已向新政府的準內閣進行報告,計畫受到新舊政府全力的支持。
計畫對象是私有建築及住宅,與早期公有建築物性質不同。推動是以受理申請方式,等於被動申請。有部分人會因房價或其他原因而拒絕評估,將來希望修法增加強制性,評估後,應該要有改善作為,這部份將與都市更新接軌。未來可能有獨棟的公寓大廈需要拆除整建,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共有、持有問題。為了大眾生命財產安全,必須立法來執行強制性手段。
都更「新」條例需專責
柯茂榮(內政部營建署都更組)
從防災都更角度,台灣位於地震帶上,老舊建築約兩百九十五萬戶,人民容易受到地震等災害的威脅。政府主導都市更新,就是推動公辦都更,政府主導都更時,是依據《都市更新條例》第九條推動;在都更條例修法草案中,從一條擴張為九條,使政府做大面積的都更時能更迅速、更全面。人力發展部分在調整與整合時,我們希望有一個專責機構來協助推動實施,替政府擴展公辦都更的效能。至盼都更條例在社會各界有共識之下,盡速完成立法、修法作業。在中央部分成立專責機構,增加都市更新能量,提升台灣都市整體防災功能。
程序、居住正義需合憲
林純如(內政部營建署都更組)
有關修法部分,都更條例從八十七年訂定以來進行八次修正,修正都是為了加速、簡化程序、縮短行政流程。一直到文林苑事件及大法官七O九號釋憲之後,整個修法方向更趨嚴格,然而O2O6後,大家又覺得都更太慢。未來推行都更,要如何兼顧程序正義及居住正義是政府面臨的課題。行政部門會徵詢各方意見,力求在政策的需求下兼顧各方利益平衡。所以第九次修法部分,除了針對地震災後重建、同意門檻和程序調整外,最重要的是符合憲法所要求的正當行政程序。
公辦都更是大家強調的,先前機制不是這麼健全。所以,我們建立了讓民間資源引入政府公辦都更的機制,使將來公辦都可更順利執行,這些條例都已在今年三月送至立法院審議中。
即時地震預警上線
蕭乃祺(交通部氣象局)
氣象局在防災部分,負責最上游資訊端的提供,也就是地震發生後,包含震源、震央以及各地震度的訊息提供給全國民眾和防救災單位。「地震早期預警系統」與「行政區地震速報系統」是目前氣象局在地震防災業務面上最有關係的兩個系統。「地震早期預警系統」就是強震即時警報系統,指的是在地震發生以後,在比較強烈的地震波尚未到達地方前,提供相關資訊以進行預警,目前整個系統針對台灣島內的地震是十五秒(約震央五十公里以外),島外二十五秒。
以O2O6地震為例,約在十三秒之後提供地震資訊,台南市則是因為預警盲區無法提供預警,這部份則是用現地的預警機制補強。整個預警服務部分,全國約三百五十所的中小學也可以很快速知道地震資訊,若結合學校的廣播系統,可以達到即時預警效果。
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今年也推動「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透過系統可以快速的把地震、颱風、土石流等資訊利用4G手機提供給國人,此系統預計七月上線,五月開始進行地震資訊測試。
觀測應與防災演練結合
行政區的即時震度展示系統部分,在地震後可以得到實際觀測的各地震度資訊。目前在全台灣布置的一百多個即時觀測站,以密度而言是夠高,但我們希望與防災做連結,提供更細緻的服務。所以從去年開始,與各縣市政府合作,地方政府負責提供傳遞線路,地震發生後,各鄉鎮都可以有即時觀測的數據,並傳回氣象局,除了增加地震資訊的準確度外,時效性也有所提升,未來在災損評估上也可以提供重要依據。
減災需都更 複合對應
鍾立來(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降低地震災害不能使用單一方法,而是複合方法,都更即是一種。根據巨災型災害統計,我們約十五至二十年會有一次大規模地震災害,應做足準備。地震之前,應提升既有的建築物的耐震程度,包含既有建築物的評估、補強。台灣既有建物數量太多,十五年內可能做不到,所以應先在建築群裡面找出有高危險性、耐震度有疑慮的地區。
高震損、高危險優先處理
部分補強過後的區公所,效果不錯,但尚未補強的部份,其結構無法成為災害應變中心。校舍也應列為優先處理建物,至少高震損的建物要先處理好,排序非常重要,如何有效排序?應針對十五年內可處理好的高震損建物先著手。目前住商混合大樓中,低樓層是有商業與經濟價值的,但都不屬於社會弱勢,有一定能力、財力進行耐震度的提升。若第一樓層先處理好,不至於發生像維冠大樓整棟崩塌的情況,優先順序訂出來後,十五年內能處理的先起步,即能降低災害。
「情境導向」防災 早該啓動
陳亮全(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地震累積的經驗缺少具體方式,應執行以「情境為導向」的防災。迷思與盲點在於: (一)預測、模擬準不準,使我們有更大方向和空間去防治。(二)台灣公部門和私部門不喜歡公布模擬結果,怕影響不動產。防災不能沒有目標,我們為了防災而投資,能回收多少效益,應該要使民眾了解,因此要做情景模擬。
中央地方要接軌 精細評估、模擬計劃
災損評估要有更精細的模擬準確度。一個五、六級的地震,若倒塌了五百棟甚至五千棟建物,會手忙腳亂,須有危機意識,情境導向的救災應該先釐清。此觀念也在新北市的專諮會提出,台灣技術是可行的,端看是否有足夠資訊進行評估。目前中央有地震災害防救業務計畫,雙北有自己的地區(鄉鎮)防救計畫,兩方缺少連結。以日本高知縣為例,鄉鎮計畫要在全盤計劃裡互相接軌,包含業務和預算。一年多前曾拜訪高知縣是地震時,海嘯侵襲的主要威脅區。高知縣在模擬和政策規劃中,市鄉鎮都是串連在一起的。儘管現在沒有立即危險,該縣仍建造一個避難海嘯塔,相關計劃擬訂後不到一年時間,其他縣市也建造完畢。
以區域為導向 整建、維護優於重建
從都計法看,重點不是重建,而是整建、維護、修護,因此要放大範圍。台灣有南北差異問題,推動上如何補強,用的方式要有彈性,也需注意手法和工具的差異。都更本來就具備防災功能,不僅是單一區塊,而是以區域為導向,如此一來,公權的介入會更有正當性與公益性。
有關安家固園專案,學校目前有八成已進行補強,現在應提升都市防災力。建議找出需要都更的都市,目前資料不是很具體,但仍可排定需要優先推動的地區,把漸層環境圖資套上,例如老建築密集度。如果一個城市進行這種調查,找出優先地區推動,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地區環境改善計畫,包含土地調整和道路,做完後逐步針對有問題之處進行重建,有些則做補強,才能提升效率與效度。
民間投入除了容積獎勵,可否有稅制減免,這是跨部門整治議題,不要只靠容積獎勵,可以做類似免稅計畫。未來少子化,可否進行學校和社區調整,在學校進行老人照顧,造就宜居和韌性城市。
五點建議打造災防韌性城市
最後建議: (一)加強強震即時警報系統,通過4G廣播。區域型從測站收集,較準確,但是速度比較慢,接近震央會有盲區。現地型則是單點,準確度稍差,但是速度快,這兩個系統應該要結合。雖然依照日本結合兩系統後發現可能有結合的誤報,還是應先做了再繼續磨合。(二)找出最佳資訊傳遞方式。例如電梯收到訊號可否在最近的樓層停下,這會比人的反應要快許多,其他包含保全系統以及高科技產業應用,是整個國家應該規劃的。法令面也非常重要,氣象不能亂發警報,法令要怎麼修?這些界面都有了,缺少整合單位。(三)情境模擬系統非常重要,應被認知為可進行的方式(四)防災資訊系統整合與推動(五)地震防災的各個手段應整合,包括耐震補強和軟體系統,整合成防災對策,過去縣市很積極在做,應與中央接軌整合。
行政程序和居住正義 端視整合意願
陳伸賢(新北市副市長、前水利署署長)
情境不只影響軟體準備,也影響後續資源分配。地震是不可預測的,但能長期計算週期。透過統計分析,地點、強度、現地斷層、土壤液化檢視後,必定可挑出高危險區域,加強軟硬體設施,其他一般共同性的原則,則建立SOP讓民眾知道。例如美國加州經過週期預測分析,可知大地震即將來臨,隨即進行水費調漲與管線維修換新。又例如阪神大地震,死亡人數5千餘人,造成災害的主因不是房屋倒塌而是火災,地震頻繁地區的防火器材、維修管線與防災社區選點,須特別注意。
土讓液化示範區
與一般防災都更落差大
內政部的「安家固園專案」包含補強、土讓液化潛勢改善示範區等,總經費六年五O八億,與一般防災型都更的資源投入有很大落差,但與一般都更發生的問題相同:整合意願、行政程序和居住正義。此次專案以房屋整修補強為主,但能做的只有增加誘因。政府應先做補強,讓個別建物暫時安全,整體地區更新則需溝通協調、整合,挑出最困擾、風險最高的優先著手,讓資源集中,找幾個示範區進行防災型都更,如此搭配都更會更順利。未來法治面向和預算較完整時,可再進一步擴大。
都更方向策略 安全不可偏廢
張溫德(新北市城鄉局)
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工作,分為「民辦都更」、「公辦都更」、「社區輔導」以及「教育推廣」。就具體工作來說,「民辦都更」包含容積獎勵、陽光法案、簡易都更程序、經費補助籌資協助等。「公辦都更」包含永和大陳義胞社區、新店行政生活園區、新莊文德段、板橋民權段、土城運校段。「社區輔導」包含自力更新輔導、海砂屋輔導、整建維護輔導、培訓都更家教、電梯產業團隊。「推廣教育」部分則包含都更法令實務工作坊(白天),法令宣導說明會(晚上),十五人聯署社區法令的說明,以及都更小百科的推廣。
簡易都更精神是希望為老屋找更新的路,有都市更新的意涵與精神,不需循都市更新條例繁複的程序,讓改建程序簡單快捷。這方式可促進老舊建築物重建,提供多元的重建途徑,提升都市整體防災、居住安全及生活品質。
公辦都更以永和大陳義胞都更案為例,大陳社區之核心議題包含防救災疑慮、土地過於細分、居民整合困難、權屬關係複雜(租占戶),後續工作最重要的是持續溝通建立信任。防災都更需求與因應,進行災害潛勢風險評估,包含地震、淹水、人為以及火災,透過災害相關資訊的判讀,歸納新北市都市計劃地區關鍵評估因子及其影響評估要項。
台南震災後全面體檢 專業溝通輔導
O2O6後,市長施政方向以及具體行動策略如下:(一)公辦都更:災害風險密集區域,篩選策略地區示範公辦。(二)自立都更:跨大協助作為:補助經費再提高,同時專業團隊全程輔導。(三)簡易都更:以簡化程序為主,依新北市施行細則第四十五條規定辦理;並擴大適用危險建築物定義。(四)整建維護:包含電梯補助、立面補助以及耐震補助。(五)老屋健檢:結構可以補強部分進行結構補強,不適用結構補強部分進行重建(自立都更、簡易都更)。(六)都更推動師蹲點輔導:目前二十四處社區輔導中。(七)防災道路與避難點:搶災困難部分應優先被更新,這部份作法則是增加誘因、加速取得。
早期談都市更新,為了捍衛財產權,大家都會高舉居住正義大旗;而都市更新條例當中提到為促進土地與建築物的合理利用,增進環境品質,環境景觀的價值也很重要。面對居住正義、環境景觀,居住安全更是不可偏廢的。
地震防、救策略 研習成長
李清安(新北市政府消防局)
新北市從二月底開始,召開多次跨局處會議,五月中,在正式的市政會議提出「新北市地震減災策略各局處應該辦理的減災方案」。
本市訂定「地震防救策略」,分為五項「防的策略」與三項「救的策略」。防的策略包含(一)保障市民既有建物安全、(二)確保公有建物及設施耐震、(三)強化都市更新防災因子、(四)強化基礎設施防災能力、(五)宣導提升民眾自我防護;救的策略包含(一)健全震災搜救機制及作業程序、(二)強化情資蒐集傳達機制、(三)精進本市特種搜救能力。
地震災損評估系提供資訊
新北市地震災損評估系統(NTPC-EDAS),使地震災損評估系統雲端化,透過雲端技術開發,建立更為彈性及穩定的「新北市地震災損評估系統」。擴充地震災損評估系統資料庫,搜集新北市建物類型、建物耐震分析資料、橋梁現況資料、人口分佈等更新擴充系統資料庫,提升災損評估準確性。同時強化氣象局地震即時資料連結,這部份與氣象局合作,利用本市二十九區地震即時觀測網之地震量測資料介接至EDAS,提供更精準之地震震度資訊,提升災損評估準確性。
為落實全民自主防災教育,教育局(校園防災)、警察局(治安社區)、水利局(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工務局(坡地防災社區)、消防局(防災社區)、農業局(土石流防災社區),以上各局處於今年一月聯合召開本市整合型防災社區遴選會議,由本市參與遴選之社區(里)及區公所代表前往本府簡報社區(里)災害潛勢等情況,由前揭六局處及專家學者擔任委員,遴選十一處社區(里),於本年度推動社區防災工作。
落實防災演訓、社區防災準備
全民地震防災宣導,透過防災演練,使居民得以熟悉災前防災整備工作,並運用已建立之社區組織及資源,透過參訪,從中學習相關經驗外,也以實地觀察體驗環境來提高社區交流的互動機會與空間。建置防災體驗館。全民防災已成為國際趨勢,本市未來防災體驗館選址將以交通便利性與人潮聚集點為原則,並結合新建廳舍空間規劃建置,初步以竹圍、國光及永和新生地都更用地為考量,期能打造本市首座防災體驗館,透過互動式設施搭配災害情境,提供市民實地操作體驗空間,學習各項緊急避難知能,進而提升市民災害應變能力。
落實各項防災演訓,秉持「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原則,由各機關充分運用政府及民間力量定期辦理各項防災演練,以整合及驗證各項救災能量與計畫。最後,如何精進相關救災能力部分,含括民間資源,並且在支援過程中,納入民間體系到政府救災倫理當中,是未來要努力的。
推動多元都更 適性角色發揮
張金鶚(前台北市副市長、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
理想只是口號,實踐才是王道,整合、財產權都是問題。都更如果都能成功,應都能防災,重點怎麼成形,各界見解不同,意見背後通常為觀念問題,房子被商品化,財產權問題常凌駕於安全上,有時需法令介入。如果某地區有一成住戶不同意,就很難推行,大家都一直在妥協,政府介入很重要。
再來就是立法問題,我不太支持公辦都更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太大效果,如何有效推動多元都更,在制度下慢慢成長,是比較合適的方法。從震災觀點與居住品質來看,政府介入程度拿捏不明確。在臺灣,市場力量比政府介入還要大,如何運用民間資源有效解決問題,從教育重新檢討。都更條例現有這麼多版本,共識整合是最重要的,多元價值社會如何找到平衡點,讓價值突顯出來才能推動。法律制度背後要更彈性、更多元,不該只是依賴政府,都更不該成為政治勢力與政治上的操弄。
都更需相關部會及經費配合
都更、防災是整體政策,相關部會與經費要配合,包括金融財政、保險等。老屋健檢要強制立法,人民應部分負擔,成本可於第二年的財稅抵扣,改善環境之健檢費用得做為抵扣,若還不滿意可買保險,以加強更好的防災策略,各部會也要一同整合相關作為。
更重要的為財務管理,現在實施房地合一稅制,一半長照、另一半住宅。對於整個環境改善,防災地價稅要提高,一小部分的錢做為防災用。改善環境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不該全推給政府,人民也需了解國家政策重要性。
城市治理的韌性與永續
洪啟東(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
重建、整建、維護,傳統概念無法應付全球氣候變遷,頂多預防地震,將來應思考何謂減災、調適。過去都市設計,審的都是單一建築,都市更新應整體看。以往認為棟距夠寬本為應該,現在竟要給獎勵,這些都是有問題的,這牽涉建物產權認定和外觀。
傳統都市更新的意涵,是指已建成區或老舊建築區未來有更新需要,並留設可供滯洪空間,以及建築物增設雨水貯留設施,以降低淹水風險。「都市更新條例」旨在都市計畫範圍內,以公共利益為前提,為未來的居住環境與機能帶來全面改善。
防災型都更問題:產權、房價、資金
開放空間產權複雜、房價降低、資金等可稱為廣義防災型都更要面臨的問題。建議降低防災型都更門檻,最後關鍵還是要回到審議制度。但制度冗長,審議委員認為必須遵守公益、正義,居民則希望一坪換一坪。因為認知上差異,公聽會民眾曾提出不希望容積移轉,因為移轉後價格要由住戶負擔,導致更新遙遙無期。
國土計畫與防災資訊科技結合
將來國土計畫及防災資訊科技應鍵結,除防災資訊科技普及(監控、監測、監視)外,應運用大數據。另外,觀光與基礎建設脆弱度、維生設施與醫療系統的容受力,如大型活動地點與空間、文化歷史資產、交通節點與消費歡愉場所、老年與小童、長期病患及脆弱人口、不同層級的醫護設施和救援體系都應整合考慮。
未來發展型政府的新考量及定位,應由:(一)從經濟掛帥的城市空間成長模式,轉到韌性都市的可持續發展治理。(二)重視在地環境特質,以及在地文化的空間規劃。
面對容受力 成立防災專責
李鴻源(台大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
國內地震研究預測做得非常好,雖都是科技部單位,但其研究和政府直接連結不太強。過去我請營建署計算土地容受力,推算如何明智使用這塊土地,我們如果要做大台北防災型都更,可能需二十年時間,若基礎假設是有八百萬人在台北,那幾乎沒有空間了,因為土地成本太高,做任何事的負擔成本都太大,等於穿著西裝改西裝。
應加速防災總署成立
我們缺的是防災專責單位,如果一年預算十億、有一百五十至兩百人規模的防災總署,就可以指導內政部、科技部、各部會執行業務計畫,幫助協調整合。台灣最困擾的是防災專業沒被重視,被重視的僅止於預測,但法令、政府運作等問題沒有人關注的。未來如果防災總署成立,相關作業便水到渠成。
閒置土地及校舍連結都更防災
財務規劃部分,如幾百萬戶、一千萬戶的補強更新,是天文數字,目前政府負擔不起。我之前才會把閒置土地校舍,私校退場與都更防災綁在一起。這已經是一個政治問題,而非法律問題,若把它當政治問題就有彈性許多。
私校退場規定是所有財產要充公,不退場的結果是少子化使學校倒閉,政府反而要付一百倍代價。賠償可以,但是土地變更,政府拿六成,提供土地誘因,但私校仍須回饋相當比例的土地給政府。
利用合適案例做出示範區
地震是大議題,如何利用政府手上的籌碼和空間來容納危險建築;在政治層面解決後,再談法律如何鬆綁,不然每條法都有盲點,承辦人無法解決法律問題,因此要釐清政治和法律問題。以台南市為例,市政府沒有能力解決安平地區土壤液化問題,已經是既成災區,我們可在重建時,檢視法令有哪些差距須補強或重新檢討之處。新北市也是適合的案例,現在有了防災型都更財務計畫,有憲兵訓練中心,何不挑這種案子做出成效,讓民眾了解什麼是防災型都更。
如果政府沒有能量執行,如何建立夥伴關係,需要專業思考。要從政務官角度看事情,然後再從事務官角度分別討論,因為兩者角度一起看是無解的,跨領域對話、跨領域整合才是重點。
歸納建議
(一) 運用情境導向,模擬實際災損狀況,作為大規模災變防救之政策依據。對於公共或公用設施之防救災應特別關注。
(二) 區域型、現地型「強震及時警報系統」及其他防災資訊系統應統合,並研修相關法令,規範發佈與傳播方式和權責。
(三) 擬定全國地震防救計畫或策略,整合跨部會和地方政府相關應變計畫,加強演練與宣導。
(四) 建請行政院重新考慮籌設「防災總署」。
(五) 新政府應持續推動「安家固園方案」,並根據地震周期,優先針對高潛勢之建成地區,劃設優先推動防災型都市更新的範圍。
(六) 持續推動修法工作,提供具體金融財務、財稅抵扣等機制,納入自主更新與公辦都更等不同方式,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更新。
(七)防災救災、都市計畫、都市更新和國土計畫應予接軌、併軌,俾落實《國土計畫法》之立法宗旨。
結語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防災型都更觀念呼籲已久,政府針對耐震力不足建物,整建、拆除、重建如無正確方針,推動都更卻不足以達到防災功效。
防災計畫要將不同屬性的災害,在媒體常報導的所謂「斷層圖」、「土壤液化潛勢區」的地理資料,套疊成綜合性「災害潛勢地圖」,精準計算每一區域的安全係數、推估各區域發生災害的可能性,在國土計劃法啟動下,揭露並決定該土地是否適於開發。各縣市政府必須據此修正都市計畫中的土地使用分區,為每一塊土地尋找適合的使用模式,達到防災都更的目的。
現行都更體制缺乏防災思維,有不該開發危險地區劃定於都市計畫區內,有以容積獎勵為誘因的都更,即便建築結構安全的大樓,有於震災中疏散、避難的問題,都是以防災為名之都更,規劃防災體系應重新檢討、完善改進。
回顧21世紀的幾個大災難,台灣社會始終沒有認真面對,憾事不斷重演。台灣要正視災難風險、建立防災戰略思維;一條鞭管理,大幅提升災防體系改革。從上位計畫(國土計畫、區域計畫)到細部計畫(都市計畫、建築管理),釐清各個階段的不同重點工作。期望國家級防災總署能順利成立,具備「專門負責」特性。
編輯:賴祉維 攝影:楊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