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專家:台灣珊瑚礁很壯觀,但是沒有魚

專家:台灣珊瑚礁很壯觀,但是沒有魚

瀕臨絕種的珊瑚礁魚類「龍王鯛」,遭民宿業者獵殺,引發眾怒,其實台灣許多珊瑚礁魚類都面臨生存危機,5月中,全球知名的「凱特琳海景調查」 團隊(Catlin Seaview Survey)首度來台,發現台灣珊瑚礁雖然結構完整,卻很少魚,若環境改變,競爭的藻類增加,屆時又沒魚可壓制藻類數量,恐讓白化的珊瑚難以復原。

「凱特琳海景調查」成員有20多人,來自世界各國,利用最新的水下環景攝影調查儀器「凱特琳號」,沿著一條穿越線,以每小時4公里速度移動,紀錄、分析全球珊瑚礁生態,原理就如同我們拿相機拍全景圖,不同的是,「凱特琳號」配備三台不同角度的攝影機,自左、右、下方,每三秒拍攝一次,拼接後會變成360度全景圖。

這項計畫自2012年九月開始,足跡已達25國,遍佈澳洲大堡礁、印尼、印度洋查戈斯群島、夏威夷群島與加勒比海許多小島,台灣因珊瑚生物多樣性豐富,獲選為西太平洋第一個參與計劃的海域。

13267745_1315147155179526_2417831551365942452_n馬爾地夫的珊瑚礁(圖片由Catlin Seaview Survey團隊拍攝)

台灣珊瑚和國外不相上下,魚卻很少

五月初,調查團隊4名成員和中研院合作,到台灣拍攝綠島、墾丁與澎湖南方四島,計畫主持人Tyrone Ridgway在中研院分享成果時表示,台灣的珊瑚礁很美、多樣性和覆蓋率高、結構好,和研究團隊去過的地方不相上下,但奇妙的是,「台灣珊瑚礁沒有魚群。」

調查團隊5月16日在部落格文章進一步載明,台灣的珊瑚礁很壯觀,但最大的特點是缺乏魚群,原因可能是台灣對海鮮的需求高,長期以來對魚群造成很高的壓力。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也觀察到此現象,台灣珊瑚礁的魚群,體型很小或很少,常出沒在珊瑚礁的草食鸚哥魚、粗皮鯛,在台灣卻不常見,「我們去的地方是沒什麼人的島,但就是有人特別會去抓,台灣的魚看到人都會怕。」

珊瑚礁魚影響珊瑚存亡

珊瑚有「海中的熱帶雨林」之稱,是許多海底生物重要的避風港,吸引鸚哥魚、粗皮鯛、雀鯛等等以藻類為食的魚類,而這些小魚又會引來其他生物和大魚,成為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缺乏珊瑚礁魚,短期內看起來珊瑚還是活得好好的,長期卻可能影響珊瑚存亡。

珊瑚的顏色主要來自體表共生的藻類,珊瑚白化指的是因外在環境改變,共生藻紛紛離開,但只要環境變好,共生藻會自動回家,可是若競爭的藻類增加,珊瑚礁魚又不夠,無法壓制競爭藻類數量,大型珊瑚白化發生後,未來恢復的時間將拉長,甚至無法重新長回來。

受海水暖化影響,今年澳洲大堡礁9成珊瑚有白化現象,舉世震驚,Tyrone Ridgway表示,除了升溫,還有很多因子影響珊瑚白化,人們什麼都沒辦法做,但可以在事情發生前,就可控制的範圍,減少影響因子,例如讓魚增加、不要過度捕撈、減少污水以及遊客去珊瑚礁玩水的機會。

他補充,相較於印尼、菲律賓用炸藥捕魚破壞海底環境,台灣的珊瑚礁結構還算不錯,可以躲魚蝦貝類,只要減少過度漁業捕撈,「房子在,就會有人來住。」

13254029_1315148215179420_4797392322736243474_n澳洲的大堡礁(圖片由Catlin Seaview Survey團隊拍攝)

台灣珊瑚礁調查分析年底出爐

全球海洋環境普遍惡化,凱特琳海景調查的目的,即是用影像建立海洋資料庫,由分析小組進一步辨識珊瑚種類、藻類和其他生物等,探討海底環境變遷,今年大堡礁白化嚴重,澳洲政府便調出凱特琳2014年拍攝的大堡礁資料,分析比對。

以往海底生物調查有兩種方式,一個是衛星,一個是人直接潛水,但調查範圍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凱特琳正好補足中間的尺度,而且非常省時省力,此次參與調查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助理陳彥嘉表示,同樣範圍,在綠島用人力調查可能要一週,用凱特琳只要2天。

陳昭倫說,這次台灣的調查,預計年底才能轉化成初步的分析,台灣很缺乏海洋基礎調查,「海洋環境變遷,我們卻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呼籲政府多投注經費,關心海洋基礎研究。

引用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