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西向 南向 不如全向

西向 南向 不如全向

編按:蔡英文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作為解決台灣經濟發展困境的一帖藥。這帖藥劑是好是壞已在輿論上多有討論。但在提問及批判新南向政策的同時,或許提問角度的不同可以打開不同的討論空間。新南向政策是一個真議題嗎?國內知名經濟評論者馬凱所提出批判的視角提供我們重新審視台灣以往南進政策發展的軌跡與脈絡。

文/馬凱(經濟評論者)

台灣該向何方發展?是大哉問,但也是假議題。

其實,從一開始,台灣就是全向發展,不拘一方,全力開拓。廿年前的西向,乃大勢所趨,被牽引而去。因此李前總統推動南向以壓倒西向,有若螳臂當車,自然徒勞。今日則大勢已去,西向已成明日黃花,東施效顰,再倡南向,如無的放矢。

然而這一切都始於半世紀前台灣的驚天一擊。方此時也,敗退海隅的國民政府,內有沉重的軍需民糈,捉襟見肘;外則美援即將斷炊,而狹小的國內市場已經飽和,出現惡性競爭,不得不限設新廠壯士斷腕。

身為落後國家,處處仰人鼻息,毫無競爭之力;幸賴學者睿智,將貧窮又赤手空拳的剩餘勞動力,開發成大降生產成本的奇兵。廉價又可靠的加工品,暢銷各國,不拘一方,為台灣打開寬廣出路;使經濟一飛沖天三十年,創出史上罕見熔高速成長與分配平均於一爐共冶的經濟奇蹟;成為落後國家發展的新典範,終能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

一九八六年,台灣的小型世界工廠,終因經濟富裕、所得攀高而退場;王謝堂前燕乃飛入勞動成本相去十餘倍的中國大陸,挾其數十倍的規模,踵武台灣之後建立超級世界工廠,所迸發的動能,驅使整個世界快步向前。台灣既是元祖,新世界工廠又以台商為基礎,自是此動能的最大受惠者;台商乃絡繹不絕西向發展,在台的中上游生產亦以對岸為主要出路。

西向的步伐本應更大更快,推動經濟向上之力也會更大更猛;只因政府杯葛、阻礙,資金與企業乃單向失血,經濟元氣只洩難補。支撐經濟的重擔反而仰賴對世界工廠的連年出超,西向竟如飲鴆止渴,一旦西向斷絕,反將致命。

二○○八年,西向的末日喪鐘響起。對岸過急地「騰籠換鳥」,揚棄令經濟高飛廿年的世界工廠,改以內需與世界市場取而代之。全力推動「十二五計畫」力促其成。事實證明,如意算盤落空,毀棄的主引擎難以取代。但萬千台商則出路斷絕,台灣中間財失去用武之地;反之,不能透過世界工廠去化其產品的紅色供應鏈,乃如水銀瀉地,向全球傾瀉產品。西向乃失去血肉,名存實亡。

在此時刻,新政府效李前總統故技,祭出新南向政策對抗西向,宛如向風車宣戰的唐吉訶德,令人失笑。眼前真正的挑戰,是失去西向奶嘴的台灣,要如何維繫橫遭斬斷的經濟出路。

可歎命運捉弄,我們忽然又回到半世紀前。中上游產業出超支撐經濟的主引擎,隨世界工廠退場而熄火;在外FTA、TPP、RCEP等都在對岸阻撓下,寸步難行,猶如甕中捉鱉;在內則百廢待興、缺人才、缺人、缺水、缺電,投資者廢然而去、年輕人前途茫茫、薪資倒退十六年。

比諸半世紀前,我們更急需巨眼如椽的智者,用半世紀磨礪的萬千企業家、各行各業的好手、完整的產業鏈,尤其台灣身處東亞島鏈核心,緊扼海峽咽喉令人嫉妒的優越地理位置,跳出既有框架,不拘一方,為台灣打開寬廣出路。半世紀前我們能創造奇蹟,今天豈能坐困愁城!

引用來源:聯合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