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陳添枝:振興投資 政府要帶頭燒火

陳添枝:振興投資 政府要帶頭燒火

編按:甫隨新政府上任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他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進行了簡單的診斷,並提出三駕馬車(企業轉型基金、五產業帶動內需、國家級投資公司)作為藥方。以下為他接受天下雜誌採訪談經濟政策的內容,作為持續追蹤政策發展的基礎。

文/吳琬瑜、林倖妃、陳一姍、程晏鈴(天下雜誌記者)

本文原刊自天下雜誌第599期

大學念的是電機,出國後轉念經濟,鑽研國際貿易。陳添枝是經濟學家中,少數懂產業、科技、甚至技術的學者。他在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擔任官派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扭轉了中經院的體質。

二○○八年,他出任前總統馬英九上任後的第一位經建會主委,發消費券度過的金融海嘯。國際評價,台灣限時消費券的政策是成功的,多國前來取經。

今年六十三歲的他,差三個月就可以從台大經濟系退休,卻被行政院長林全徵召,在最後一刻出任國發會主委兼政務委員。跟林全一起合著經濟學教科書,陳添枝是林全口中,行政院最核心的經濟幕僚。

當務之急:阻止投資再下滑

photo

今年,又是金融海嘯後最嚴峻的一年,陳添枝又在同樣的位置,他提出診斷:「現在就是景氣循環跟結構問題都攪在一起。」

陳添枝開宗明義,要解決這些問題,得規劃長期與短期的任務。

他診斷,國際經濟情勢短期難以改善,振興出口有限,內需還算平穩,救經濟的切入點就是振興投資。目前投資只佔GDP的二○%,能拉高一個百分點就是一千六百億到一千七百億,這是未來六個月的當務之急。「投資不能再下滑,要讓大家知道台灣有什麼好投的,要讓外界對台灣有信心,」他說明。

長期的計劃得靠解決法規、土地、勞動市場與產業轉型等結構問題。「頭已經很痛啦!」他笑說。那笑容,有壯士斷腕的沉重:「挑戰很大。」

這位熟悉實務的經濟學家將如何振興投資?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台灣經濟很悶,請問你對台灣經濟的診斷?

答:現在是景氣循環加上結構問題,這波景氣循環要恢復的時間比較長。結構的問題很嚴峻,挑戰大。

目前規劃短期跟長期計劃。短期至少六個月,希望拉抬投資,恢復投資人信心;長期就是改善台灣結構性問題,改變產業結構與營運模式。

我們基礎不差但投資很遲緩,而且不斷下降。如果不遏阻下滑的趨勢,現在要改革結構是困難的,而且我們禁不起這樣的壓力。

現在企業對新政府迫切期待,你要先有起色,讓大家有信心。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讓民間企業對台灣的投資環境重新產生信心與興趣。

問:為什麼提出三駕馬車的戰略?

答:第一駕馬車是「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一千億,鼓勵台灣現有企業投資在結構轉型。

第一駕馬車:企業轉型基金

政府出錢 把經營權留給企業

企業有很多轉型方式,包括重組、合併、拓展新事業、國外併購或引進新技術。政府可以跟民間基金合作,如果企業轉型需要新資金,國家就去投資。

傳統國發基金是創投基金,投新創,不投上市櫃公司。但現在這個基金不一樣,要做結構轉型。

任何產業在台灣有新投資就可以做。如果舊企業想要投資,去銀行借到的金額有限,想對外募資又怕股權被稀釋,可用轉型基金。政府最終會出場,企業不會因為害怕喪失經營權而不投資。

問:現在的環境去運作基金的挑戰是什麼?

答:比較大的挑戰是投資後續的管理。不是給完錢企業就會轉型,應該提供轉型上的技術指導和經營輔導。

問:過去三年,因為許多老闆怕失去經營權,導致本土私募基金不容易找到案子。國家來做會比較好嗎?

答:因為國家的錢,最後非退場不可,我們不會要企業的經營權。我們會在投資初期就設好退場機制,很明確地跟投資人說我會退,而且有明確的期限,比如說五年或十年。最後會想最終退場辦法,例如強迫公司解散。如果不知道怎麼退場,這案子我們不會投。

我們不排斥跟私募基金合作。最重要的是我們想照顧要轉型的中小型公司,私募基金對這些公司可能沒有興趣。國家基金除了商業考量,還要考量整體產業發展,承擔風險。

這也是國發基金跟民間創投不同的地方。目前政府投資希望投資單一公司,股權控制在兩成,絕對不會超過五成。

問:企業面對生死存亡,自己都知道要轉型,為什麼政府還要拿這麼多錢去做這件事?

答:企業知道不轉型就很難生存,但它碰到很多障礙。

我們關注的不是聯發科、鴻海這種現金很多的企業,政府期待做中小企業。很多小公司沒有財務實力,投入新的事業勢必增資,找合夥人又擔心經營權被稀釋,政府可以協助。也有中小企業面臨接班問題,我們可以找新人或是協助跟其他公司合作轉型。

基金目標希望把錢投在有意義的案件,點火國內投資。資本形成目前佔GDP的二○%,至少要回復到二五%,提高這五個百分點,就會多八千五百億,這挑戰很大。

第二駕馬車:五產業帶動內需

串連上下游 才有機會救出口

問:政府選的五大創新產業是你的第二駕救投資馬車,但這些行業都不大。如何用這五大產業帶動投資?

答:這五個產業主要利用內需市場誘導新的投資。

比如說綠能,現在台灣太陽能幾乎百分百出口,產業鏈只有電池。現在農委會開放地層下陷或不宜耕種農地一千公頃來做太陽能發電工廠,創造內需。有內需做槓桿,讓產業有新的投資。

國內太陽能產業鏈除了電池,也可以往下游整合到模組、電廠,甚至電廠管理。向下游整合就能產生服務的內涵,提升產業價值。如果這塊做得好,我們就可以出口。

國防工業,我們希望漢翔航空將來可以變成旗艦型廠商,整合台灣航太產業,也用軍機的機會讓它練兵。

「亞洲矽谷」軟硬整合,則是利用在國內市場應用的機會來做系統。五大產業的邏輯都一樣,讓國內市場需求協助產業做系統性整合,改變出口型態,帶動國內產業向下游整合,創造服務價值。

問:依照過去進口替代的經驗,譬如:家電、汽車,台灣從來沒有練完兵後再外銷的成功案例,為什麼這次國內需求導向的練兵,就有國際競爭力?

答:因為這幾個領域都是跟世界同步,不是模仿。要創造的系統不是國際上已經存在的。

比方說因應食安問題,創造一套追蹤化學品的資訊流系統,追蹤流向,這是物聯網。這在國際上不存在。我們希望新創廠商把系統做出來,別的國家也會有類似的需求,就有應用機會。

在國際貿易規範下,我們不能用自製率。可能是用創新的採購方式,採購目前不存在於市場上的服務跟設備政府的好處是掌握需求,讓產業為我們量身訂做。

問:你提到重點是恢復投資的信心,最快有成效是哪部份?

答:物聯網已經有基礎,國內產業每樣物聯網的應用都很新,所以我覺得很快。綠能也會,因為太陽能產業很樂意看到內需的機會。

智慧機械投資機器人跟無人機,利用現有精密機械基礎加上資訊通信科技。國防產業創造對智慧機械的需求,帶動新的開發,把內需帶進來,產業就有新的機會。

問:以前是小政府讓大家自由發展,現在是政府帶頭?

答:很多人說回到大政府。不諱言,至少在產業轉型、創造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上,政府會扮演積極角色,因為這也是企業的期待。但政府會把最後資源的配置交給市場,政府配合投資。

這套機制是做前端燒火的工作,後面要不要投,民間企業決定。我們不會創造另一家台積電,至少現在不會。

第三駕馬車:國家級投貿公司

拚數位服務 專攻東南亞市場

問:第三架馬車--國際投資貿易公司,又是什麼呢?

答: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主要是找尋跟創造重要投資案。預算一百億,角色像當初中華開發的計劃評估與協調的部門,加上大貿易商。

國家投貿的第一個工作就是促成大型的國內投資案。比方說風電公司,投資貿易公司可以設計資本金額、股東組合去規劃募資,把這家公司組起來投資海上風電。一百億資本,所以公司也有錢也可投資,國發基金也可以注資。

另外就是整廠輸出。台灣的廠商規模太小,無法做整合型海外行銷。投資貿易公司的基本功能就是創造案源,讓國內產業提供協助。

比如說到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這些有興趣發展太陽能發電的國家,他們不知道怎麼做,也沒錢。這家公司就要有能力去安排,這樣整廠輸出就可以成功。

所以說國際投資貿易公司與南向政策是有關的。這一次的南向是要攻內需市場,尤其是著重在數位。

台灣現在發展數位經濟非常不利,因為數位經濟贏者通吃,規模愈大愈有優勢。但台灣先天國內市場太小,所以搞數位經濟的公司都看不上你。台灣需要在大市場卡位,但絕對不是中國,機會在東南亞與印度。

跟這幾個國家合作可以發展出數位經濟的服務,這是南向政策最重要的策略性涵義。

你要證明這模式可行,最好先做系統,在東南亞跟印度就有應用機會。系統性輸出需要公司整合台灣的力量,最終還是要利用系統建立未來的數位產業。

問:東南亞競爭很激烈,台灣利基在哪?

答:台灣一向比較開放,願意讓當地人參與,也可以跟其他國家合作。因應環境創造跟別人不同的體系,找到當地需求。

比方說,韓國和日本通訊軟體滲透東南亞市場,但安全性很差。工研院研發的通訊軟體台灣揪科(Juiker)為公司或是政府設計通話的網絡,安全性比較高。東南亞國家有興趣,因為揪科把通訊數據留在當地,他們覺得安全。

未來在網路經濟發展上,都要有這樣的思惟:先建小系統,再擴大到大市場,用規模經濟撐起競爭力。

問:中國跟香港還是台灣第一大貿易國,你如何看兩岸的經濟?

答:我預期,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市場的依賴,隨著台商撤出,依賴度會降低。

未來經營中國市場愈來愈困難。一方面是兩岸政治環境,二方面因為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在改,改為以內需為主。

在內需市場,他優先輔導國內產業,增加了貿易障礙。而且中國要找合作伙伴也會找國際大型公司,將來台商在這個市場會很困難,所以要投注在其他國家市場。

服貿、貨貿如何繼續,我不該談。但我認為,不管政治,兩岸經濟還是有互利。台灣可以協助在大陸經營很久的台商,在大陸市場結構轉型時,一起創造國內產業新生的力量。

問:台灣社會對政府機關很不信任,你覺得政府基金與投資公司能順利運作嗎?如何處理信任問題?

答:一千億基金的問題不大,國發基金運作滿多年了,重要的是審核過程要公開透明,還有投資效益。

比較大的挑戰是,國際投資貿易公司是私人企業,可是政府有資金。所以這家公司的公司治理要嚴謹,包括利益迴避、專業經理人的選任,還有投資對象跟內部管控。

問:處理短期投資問題之後,還要做什麼事?

答:接下來是處理結構性的轉型,會優先處理數位經濟世代需要的法規,再來是解決生產要素的問題,現在缺土地、缺人,又缺水缺電。

土地就包括使用的方法與規範;勞動市場就是延攬高科技人才或高階白領。結構是很大的問題,要解決就需要從法規上改善。

引用來源:天下雜誌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