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4.0迷思 ─生產力4.0與工業4.0之區辯
文/張寶誠(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近來工業4.0和生產力4.0在國內企業界形成不能或缺的話題,發現仍有諸多疑義有待澄清。當中有些觀點提出台灣不需要工業4.0,我想在此提出一些看法,以站在協助我國企業永續發展與產業國際接軌的顧問角色,試圖為大家釐清生產力4.0和工業4.0之異同。
就中國生產力中心推動生產力活動多年的經驗,延續本人日前刊登於貴報的文章談及,無論是工業4.0或是生產力4.0,都屬於提昇企業競爭力的產業政策,都必須將經營思維導向從使用端價值需求作為出發,提供大量客製化、快速反應的產品與服務,進而打造人物境合一的永續經營體質,這是兩者共同的核心理念。
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德國發展工業4.0的背後動機,是想透過理念領先的前瞻性佈局,藉由其工業軟體在全球的領導地位,整合製造業技術優勢,以智慧製造訂下製造產業發展的國際標準,重新拿回全球的領導權。相較於德國,台灣製造業一直以來是引導經濟成長的引擎,其經濟帶動效益不容忽視,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根,製造業在我國不可能消失,正因如此,如何讓我國製造業發展從1走到N,就是行政院提出我國生產力4.0發展方案的核心任務所在。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本來時時刻刻都要提昇,每一次生產力的提昇,就是企業經營體質的升級。生產力4.0在追求時時刻刻生產效能的最佳化,和工業4.0講求用資訊科技來使生產效益最大化,是相同的目標,只是在達標的手法上,德國工業4.0更強調智慧工廠的建造。有鑒於國內製造業形態,呼籲大家不要陷入對4.0技術的過度追求,而應該重新盤點企業的生產力現狀,檢視自身的每一分資源投入,是否產出相對應的價值。故此,我國提出的生產力4.0,是以綠色生產力為基礎理念,精實管理為方法,並善用新時代智慧技術來完善4.0之發展進程。
生產力4.0與工業4.0並非對立理念,讀者應該要從國家產業長期競爭力的視角,去理解生產力4.0推動的必要性。我常說,生產力是可以衡量的,現階段企業應了解自身的位置,同時瞭解要走到生產力4.0,每階段該做哪些事。再次強調,升級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轉型是以商業模式為核心,「在適合的時候」配合市場需求與環境變化來提供與過去不同的價值,對每個企業而言,想要長期保持競爭力,升級能力和轉型能力都必須與時俱進。
為協助企業自評,生產力中心融合國際對工業4.0的論述以及過去60多年推動生產力提升之經驗,歸納出「生產力4.0成熟度評量體系」,讓企業能透過自評與專家建議,掌握現有經營能量和未來發展方向。這個評量體系與其他配套服務結合,形成一個生產力4.0的開放性服務平台,近期將結合國內各方技術服務與知識服務之解決方案專家團隊,提供企業邁向4.0進程中的各項必要服務。
未來競爭情勢將更加嚴苛,生態系中適者生存的理念將被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與其被環境逼著改變,不如試圖走在趨勢之前。生產力是企業碁盤、品質力是核心、精實力是能量的蓄積、創新力前瞻未來,最後達成顧客成功力的永續經營。各別企業為符合未來消費市場需求之預測及經營績效之提昇,應視發展需求逐步提昇生產力,導入需具備之設備、系統,唯一不變的就是要持續改善,全員參與,全員經營管理的落實。
引用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17000103-2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