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國版創新創業取經
文/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11月「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機構」(GEDI)公布的「全球創業精神指標」(GEI),台灣在130多個國家中的創業發展排名第16。雖然看似不差,但相較前一年度的排名卻退步了10名。新政府之前就看到台灣創新創業環境不佳的問題,因此於9月初推動「亞洲‧矽谷」,是採美國矽谷經驗。但我們要指出德國創新創業區域生態模式可以補矽谷經驗要素之不足。
美國矽谷經驗是否能在台複製?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也是政大教授童振源,他拿的是美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有機會到矽谷旁邊的柏克萊大學當訪問學者,整理了矽谷成功因素包括:氣候好、交通便利、世界頂尖大學、產學合作機制、世界頂尖人才聚集、開放高科技移民、產業群聚效應、創投體系與資金鏈完整、稅賦與股權制度鼓勵創業、資本市場健全、開放、包容、法治精神、冒險與不畏失敗、樂觀進取精神、企業對世界市場了解、企業研發經費充足。然而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崇尚自由,加州法律完全不重視「競業禁止條款」,開放管理風格恐怕是背後非常重要的因素。對比我國的環境並不是這樣,不可東施效顰。
德國創新創業區域生態模式是政府透過戰略性策略及工具,選定地點,善用大學及企業的能量,以技術領先與人才優勢,強化創業服務體系與建置產學研合作網路,積極促進區域創業動能。
例如,慕尼黑市是許多跨國企業的據點,德國政府規畫的慕尼黑工業大學創新創業中心UnternehmerTUM,該機構是歐洲最大的企業創新育成中心,除了能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連貫的創業全流程諮詢和促進服務,此創新創業中心還擁有一個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高科技製造車間MakerSpace,被稱為「歐洲獨一無二」的創業基礎設施,可提供創業者和初創企業以樣機和小型量產的形式,實現他們的創意與創新計畫。
UnternehmerTUM利用慕尼黑工業大學及BMW汽車公司合作提供的所有資源。慕尼黑工業大學是德國最古老的工業大學之一,因其卓越的創新精神和優異的科教質量被德國科研聯合會(DFG)在2006年和2012年連續兩度授予「精英大學」的稱號,也是德國政府「未來計畫」中重點資助和扶植的對象。而BMW本來就以慕尼黑為總部,近年來積極朝向電動車、自動駕駛、車聯網(Internet of Vehicle,簡稱IoV)應用發展,同時搭配輕量化的車體結構與前衛的內裝鋪陳,預計未來10年將以BMW iNEXT為策略進行發展,持續精進純電或是iPerformance油電混合車型的技術油電混合車型,包含2016年下半年發表的增加電池續航力的BMW i3以及BMW i8敞篷車型。BMW目前積極推動的Project i 2.0計畫,其目標為全力發展自動駕駛及車聯網,發展方向包含高解析度的數位化地圖、雷達感應偵測器、雲端科技及人工智慧等未來關鍵趨勢。
UnternehmerTUM的成功經驗,是以「大小攜手」的概念,透過學校與大公司的豐富資源與引領全球的技術,並結合在地的深根基礎的學術與富創新與彈性的新創團隊,用最有效率與互惠互利的方式來促進創新,新創團隊也能在大企業的支持下無經費壓力的情況下來發揮創意,並且能快速的進入市場,創造雙贏。值得注意的是,UnternehmerTUM創新創業中心經費來源僅有10%來自政府,其餘40%來自BMW贊助,而50%則為自營收入,且其收入平均每年都在成長(大約年成長率為10%)。
UnternehmerTUM目前執行上百個計畫,近年最傑出的計畫是名為TechFounders加速器計畫,始於2014年11月,是針對高科技領域培育startup,為他們提供第一桶金,團隊獲選後可免費得到25000歐元的資助,而且無股權的要求,有別於一般新創支柱計畫。獲選團隊還可獲得免費的辦公空間、創業諮詢以及使用創業設備的支持,最後在20周的訓練之後舉辦Demo Day與超過100位投資者會面,創造絕佳的企業與新創團隊的媒合機會。而德國與台灣雖皆積極發展與學校連結的創新創業中心,但德國很不同的地方是,成功的創新育成計畫並沒有太多政府經費支持,而是主要由當地跨國企業在背後支持,包含BMW Group、Bosch、Siemens等。
期待這樣的模式在台灣越來越普遍,變成良好循環的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