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30年不破產」的永續年金共識
文/主筆室
在蔡英文總統主導下,年金改革辦公室首度提出年金改革的目標與重點,揭示「年金制度的永續發展」、「確保國民老年經濟安全」、「兼顧職業與世代的衡平」三大目標。透過所得替代率調整、延長平均薪資計算年資、逐步調高保費或提撥率、跨職業領域任職年資可以攜帶、外加提高基金投資報酬率等八大改革,解決我國年金制度歷史積累的問題,達成一個世代(25至30年)不破產的承諾。
我們過去多次強調,年金改革勢在必行的最主要關鍵,就在政府財政破產危機,如果今天政府財政充裕,或者在玉山挖到鑽石礦、在日月潭發現石油井,自然可以一切照舊。所以必須勞師動眾,招呼全國各界來共商大計,就是因為勞退基金、教師、公務員退撫基金即將出現現金淨流出高過流入、「入不敷出」的負現金流,而且到了2027年勞保基金破產、2030年公務員退撫基金也破產後,政府每年被迫撥補超過5,200億元才能夠讓退休者領得到錢,在政府每年不足兩兆元稅收的現況下,根本不可能擠出5,000億元的現金,再過十年,台灣將因為退休基金的破產而導致政府財政破產,甚至陷入國家主權喪失的危機。
不只是政府財政,對個人來說,現行的退休金制度根本是不切實際的海市蜃樓,2027年勞保基金破產,意味著民國52年之後出生的勞工,實際上都不可能領到退休金,教師退休基金同樣在2027年破產,今天依規定領取退休金的教師,跟勞工一樣面臨領不到退休金的問題。更甚者,由於教師退休金有法定給付義務、勞工卻沒有,屆時必然爆發大量勞工怒責退休教師的族群衝突,後果不堪想像。
所以,在2018年勞保基金入不敷出之前,我們必須趕緊研擬出一個「30年不破產」的永續年金制度,這當然是蔡英文或是民進黨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更是不分黨派、族群、職業、世代都必須要有的認知,年金改革關係著政府財政、社會安全、族群衡平,我們必須正視問題,重新協商出真正可行、讓所有國民都領得到的新制度,才可避免財政破產、族群衝突的危機。
年金問題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被政治操弄出來的情緒,年金就是「簡單算術」習題,小學五年級生就可以正確回答。一個每年領100元、但是10年後就會破產的制度,退休者實際上領到的就是1,000元;如果能夠調整成為「確保30年不破產」的永續制度,每年領80元,持續30年總共可以領到2,400元,退休者的福利當然遠遠超過1,000元。這還是在零利率時代的淨現值,如果利率回升,「80元大於100元」的差距還會更大。
年金的問題其實淺顯易懂,因為真正的關鍵不在「領得多」,而在「領得久」,退休基金的流入與流出,有一定的規律,政府的財政收支,也都是專業的財政人員精算得出來的,退休基金與政府財政,就像大漢溪上的石門水庫,流入與流出都可以科學計算,只要避免竭澤而漁,整個流域的居民都可以長久享受福祉。
相類似的改革不是台灣獨創,絕大多數先進國家都做過年金改革,我們隔鄰的日本、南方的澳洲、或者歐洲的德國瑞典丹麥荷蘭、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都曾經在全民討論下調整年金制度,他們改革的力度與方向,其實都遠遠超過目前蔡英文政府的提案。年金改革是二次戰後社會福利制度變遷必經的過程,由於人類的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會隨著時間變化,各國的新制度也都設計了每五年、或是十年檢討微調的機制,但是建立「30年不破產」、或是如年金辦所揭示「一個世代不破產」的承諾、甚至如荷蘭達到「提撥率105%」的超級安全制度,真正讓人民安心、透明化的退休金制度,則是各國年金改革共同的目標。
再進一步,台灣發展出公務體系與勞工體系彼此隔絕的現象,不是健康的現象,一個有彈性、有創造力的社會,人才應該可以在公務、教育、以及勞工體系之間多方面歷練,尤其是在人類壽命延長、預期生命已經突破80歲之後,國民從22歲大學畢業進入職場、一直到70幾歲都還會非常健康有活力,在長達50年的職業生涯中,存在非常精采多元的發展機會。個人豐富多元的生涯發展,整體社會必然因此更有創造力與彈性。
在財政安全永續獲得保證後,我們對於「跨職域任職年資可攜帶」的改革寄予高度期許,我們認為,逐漸拉平現有13種退休制度彼此之間的差異,讓國民不論在哪個領域都能獲得相近的退休保障,降低職業轉換的機會成本,鼓勵國民創造多元精采的人生,正是台灣繼續邁向進步社會的基礎工作。
年金辦在即將舉行的分區座談與國是會議、乃至3月的立法院提案,如果能夠強化「跨職域任職年資可攜帶」的論述,年金改革將不只是整理舊制,更讓人寄予開創未來的高度期許!
引用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228000073-2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