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有極限 水利署長賴建信教民眾「耐災」訣竅
賴建信強調法規、管理、工程三者並進,前瞻建設仍會持續治水,但工程並非唯一手段。除了教導民眾如何「與水共生」,他也推薦下載「行動水情」APP,提前收到預警消息。對於台南安南區民眾用手機群組互相通報水情,他大力稱讚,民眾風險意識高,消息「比應變中心還快」。
如何「耐災」? 水利署長:法規、管理、工程三管齊下
6月1日梅雨成災,高雄桃源區累積四天雨量就達1446毫米,相當於一年57%的雨。水利署檢討淹水災情,發現其中九成均是「內水」宣洩不及造成,主要是因為降雨遠超過都市排水或非都市土地排水系統保護標準。
不過,賴建信說明,水利署不會只靠工程治水。最先要做的是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他解釋,都市因停車場、道路、建築等水泥化工程,雨水不易滲入地下,容易造成水患。水利署6月1日提出水利法條文修正,將要求開發達一定規模就要設置減洪設施。
其次,賴建信強調維護管理的重要,減少排水路因電線、第四台管路附加以及樹葉垃圾推積造成水路不通。這兩者不足的部分,才會以工程手段補救。
他解釋,工程並非是沿著河川設堤防,而是根據地形變化,配合滯洪池或分洪設施。既有的治水規劃也會針對這次淹水的經驗修正補強。不過,前瞻基礎建設治水預算不會再增加。
賴建信說,前瞻治水規劃時已經納入氣候變遷因素,除了補足流域綜合治理(6年660億)未涵蓋的部份,低衝擊開發、海綿城市的理念都已包含在內,大框架不會調整,但會根據資源投入可產生的最大效益加以彈性運用。
防洪工程有極限 民眾展現風險意識
相對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對治水工程的批評,賴建信把這次災情跟2013年的康芮颱風相比,二次降雨量相當,但淹水面積從7890公頃降至1175公頃,證明治水有成。但賴建信也承認,防洪工程有極限,民眾要有「耐災」、「與水共生」的新觀念。
他對民眾「耐災」提出幾點建議,例如大雨來臨前先把重要東西往高處移;平時協助監督政府做好排水溝的清理;因應災情調整計畫,不要去爬山等。
賴建信也推崇科技應用與民眾互助。他說,台南的安南區是淹水潛勢高的地區,當地台江社大與民眾自組網路群組,淹水前先注意老人安全,一開始積水就在群組內通報。他自己是群組一員,得知消息「比災難應變指揮中心還快」。
賴建信說,水利署同仁也加入民眾群組,隨時關注災情並適度調配抽水機。並把專業分析及是否啟動疏散撤離告訴民眾,這是個很好的互動,也是風險意識的展現。
他推薦水利署的「行動水情」APP,除了可收到災情預警,也可以設定雨量鬧鐘,每小時雨量達到民眾設定的標準就會主動發出通知。
賴建信說,台灣極端氣候的挑戰很高。以治水聞名的荷蘭,年降雨量只有800毫米,而台灣在四天內就下超過1000毫米的雨。台灣的應變能力比很多國家好,不敢說可以克服天災,但也不要忘記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