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氣候變遷巨大危機 空污與溫室效應共伴 減碳勢在必行

氣候變遷巨大危機 空污與溫室效應共伴 減碳勢在必行

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危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討論焦點,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於15日舉辦「2017面對人類最巨大的困境——全球變遷與空污」,邀集環境相關專家學者、民間團體參與者與會商討「如何減碳」。

「現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已經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證歷歷,「2017年4月,看到世界乾旱地圖涵蓋陸地面積的一半,」顯示未來農業生產前景前景堪慮;海平面不斷升高,台灣國土面積也不斷縮小,未來我們會從番薯變香蕉。北冰洋夏季浮冰面積已僅剩30年前的1/4……不知道哪一年的夏天,北冰洋就要面臨沒有冰的夏天……」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表示,火力發電廠、水泥、鋼鐵燃煤同樣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更會伴隨空污危害。全球暖化議題並非遠在天邊,伴隨的「空氣污染」讓台灣民眾人人有感。

面臨融冰危機的格陵蘭(攝影.圖片提供/柯金源)面臨融冰危機的格陵蘭(攝影.圖片提供/柯金源)

為空氣而戰,溫室效應與空氣污染共伴產生

「溫室效應跟空氣污染會產生共伴效應,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多、污染排放量也一定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燃煤廠。」台大公共衛生系教授詹長權也如此認為,並表示,減少碳排放定能減少空氣污染,而減少空氣污染就能減緩溫室效應,兩者環環相扣。

全場論壇與會者紛紛將造成空污、暖化的矛頭指向燃煤需求量大的火力發電廠、水泥礦業、煉鋼廠;飽受空污紫爆之苦、長期關注空污議題的公民團體也紛紛發出怒吼。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成員許心欣表示,自從2011年一群彰化醫師們指出PM2.5有害人體健康而走上街頭反國光石化開始,台灣反空污公民行動意識開始高漲,現已走到「擴大公民參與時期」,全台從彰化開始,現在埔里、台中、宜蘭都正為「空氣」而戰。

而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亞泥礦權火速通過展延」一事也在《看見台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不幸逝世後,再度浮上檯面;現已有超過20萬人連署,要求政府撤銷20年展限許可,環團也將在25日走上街頭抗議。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認為,必須透過草根遊行運動、一場又一場記者會、不間斷的環境教育,才能將空污議題能見度拉高、讓民眾感同身受,「不然如果連民眾都不認為、或不知道空污議題是重要議題,如何匯集全民力量對政府施壓?」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於15日舉辦「2017面對人類最巨大的困境——全球變遷與空污」(攝影_賴郁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於15日舉辦「2017面對人類最巨大的困境——全球變遷與空污」(攝影_賴郁薇)

調漲空污費,導引「燃煤發電」轉向「天然氣發電」

除了公民行動之外,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也從「空污時代的城市治理」角度切入,探討如何從管理面輔導排碳量大的工廠轉型,甚至從「燃煤」發電轉為「天然氣」發電。

莊秉潔指出,雖然現普遍覺得燃煤成本低,但這其實並未加入燃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溫度變遷、空氣污染等外部社會成本,並援引Climate Change研究數據表示,「燃氣包含社會成本的總成本為每度0.17美元,反觀燃煤總成本,每度則高達0.42美元。」

雖然「燃氣社會成本」較「燃煤社會成本」低,但產業難採行燃氣發電原因不外乎實際經濟成本考量。對此,莊秉潔指出,若從購電費用中的「空污費」下手,或許有機會縮減燃氣、燃煤的成本差距。

經莊秉潔計算,若把空污費調高100倍,每度電大約會漲1元,「燃煤購電費用將從目前的1.1元漲到2.1元。」而燃煤購電費用就與天然氣購電費用相同,屆時,選擇燃煤、燃氣就無成本差異。莊也解釋,就算把空污費調高100倍,也無需擔心電費飆漲,「因為現在民營燃煤業都已經內含空污費,所以會漲電價的只有國營事業。」而經粗估,每度電費大約會漲0.2元。

「如果調漲空污費,石化業、水泥、鋼鐵業等產業可能會首當其衝。」莊秉潔表示,但若是國內所有燃煤工業成本都因此調漲,同業之間就無成本價差,且內銷市場成本可以轉嫁,並不會影響產業在國內的競爭力;「內銷不會受到影響,會影響的大概是外銷。」莊表示,但也認為這類產業本屬高污染產業,「本來就不應該外銷!」莊秉潔認為,這麼做不一定是拖垮經濟,「而是可能將企業導向更永續的正面發展!」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攝影_賴郁薇)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攝影_賴郁薇)

北極洋沒有冰的夏天,即將到來?

「現在真的已經是危急存亡之秋的關頭,但我們現在低估了氣候變遷的影響。」汪中和語重心長表示,自從從事地科研究工作以來,自己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北極圈溫度、看台灣氣溫、雨量,「但心情越來越沈重……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做地球科學研究會遇到這些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事。」

海水、大氣溫度升高導致對流旺盛,豪雨雨量屢屢創下新高;在此同時,蒸散作用也不斷增強,土地濕度越來越低,「2017年4月,看到世界乾旱地圖涵蓋陸地面積的一半,」顯示未來農業生產前景前景堪慮;海平面不斷升高,台灣國土面積也不斷縮小,「未來我們會從番薯變香蕉。」

另汪中和也指出,每年九月份是北冰洋浮冰體積最小的季節月份,而2012年觀測到北冰洋夏季浮冰體積最小值已經低於4000立方公里,僅剩30年前的1/4,「現在離九月只剩三個月,什麼時候會是北冰洋沒有冰的夏天?我們研究人員現在每天都很揪心。」

「21世紀絕對是全球變遷加劇的特殊世紀!」汪中和表示,而此刻,人們所能做的只有兩件事:節能減碳、防災避災,「要努力讓自己stay alive!」

13北極熊面臨融冰生存危機,人類也逐步面臨危機(圖片來源/截圖自公視「我們的島」)

回歸減碳生活 刻不容緩

回歸討論「減碳生活」之必要,詹長權表示,確實要好好思考食物生產過程的排碳、運輸食物的碳足跡,「甚至我們到底需不需要生產這麼多食物,也需要好好想想,搞不好我們根本就吃太多了!」應重新審視人類到底需不需要大量集中養殖、發展工業化農業,以生產出「足夠」的糧食。

對此,賴曉芬也深表認同表示,現全球飲食確實耗費很多能源,「工業化農業模式、畜牧業,也製造很多溫室氣體。」從生產、食品加工、冷鏈配銷、再到販售,每一端都造成可觀的碳排放,甚至剩食所造成的食物浪費也造成4.4億噸的溫室氣體,「我們一天吃三餐,有一天就有三次改變世界的機會。」

「我們其實一直太習慣便利的生活方式了,一次性包裝、便宜的電、飲食……這都增加了我們對石化工業的依賴。」另外,賴曉芬也表示,要想扭轉全球變遷的頹勢,必須從每個人的生活開始做起,「改變從生活開始。」

《我們的島/氣候懸崖上的台灣》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衝破400ppm,是工業革命前的1.4倍,也極可能是地球八十萬年來最高紀錄。人類成為一股強大新興勢力,用數百億公噸的溫室氣體,為地球加熱。地球發燒了,一旦濃度飆破450ppm,想將全球增溫控制在攝氏2度之內的目標,很可能會在二十五年後粉碎。站上氣候變遷的懸崖,台灣的下一步,該怎麼辦?

 

 

引用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