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不能忽視「粵港澳大灣區」對台灣的競合效應

不能忽視「粵港澳大灣區」對台灣的競合效應

對於回歸香港20周年,國人除了注意到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任何危害國家主權、挑戰中央與香港基本法,利用香港對陸滲透破壞,都是對底線的觸碰,絕對不能允許。」之外,對於習近平見證香港、澳門、發改委和廣東省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並未予以太多的關注。

文/工商時報主筆室

對於回歸香港20周年,國人除了注意到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任何危害國家主權、挑戰中央與香港基本法,利用香港對陸滲透破壞,都是對底線的觸碰,絕對不能允許。」之外,對於習近平見證香港、澳門、發改委和廣東省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並未予以太多的關注。

事實上,由於大陸已經確立了到2020年將完成「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到2030年位居全球灣區榜首,成為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等戰略目標,其未來發展對於台灣和大陸、香港三地之間的產業競合效應,是政府和產業不能忽視的課題。

由於涵蓋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區的「大灣區」面積和人口僅佔大陸全國的5.85%和4.85%,但2016年GDP達1.4兆美元,卻佔全國的12.5%,顯示該區域是支撐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區域之一。

就大陸推動大灣區的國家戰略目標觀察,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優化經濟發展空間的戰略目標,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級區域發展新戰略。如今,大灣區的建設規劃除象徵著京津冀戰略(華北)、長江經濟帶戰略(華東)和粵港澳經濟體協同發展(華南)的三大國家級區域經濟戰略格局之外,面對中國GDP成長速度減緩的新常態,「大灣區」尤其具有推進珠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以形成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意義。

特別是對「一帶一路」戰略而言,「大灣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而被視為「戰略樞紐」,除了可牽動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的產業梯度轉移與東協的連結之外,香港作為航運與貿易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以及國際金融中心等功能將支撐「一帶一路」,有助其擴大對外開放戰略目標的實現。

對台灣而言,由於珠三角是台商主要投資地區也面對轉型升級壓力,而深圳近來科技和產業創新加速發展,「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在下列四方面對台灣產業發展可能產生的競合效應,值得關注。

第一,對大陸台商而言,由於「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的優先推動的重點,全長55公里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港珠澳大橋預計2017年底前通車,連結廣州、深圳和香港的高鐵預計將於2018年第3季通車,屆時從香港至珠海的陸路通行時間將由3小時變成半小時,從香港到廣州也只要30分鐘,除將形成「一小時生活圈」之外,由於交通運輸網路的無縫接軌與高效流通,將有利於該區域對外貿易、鐵路、公路和航空物流業發展,同時有助於珠三角產業進一步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其對正處於轉型升級壓力的珠三角台商而言,「大灣區」的發展將同時帶來投資機會和挑戰。

第二,由於深圳近年來轉型升級成功,在科技創新和新創事業上加速發展,已經吸引世界500強在深圳設立總部,如美國蘋果公司華南運營中心、美國微軟公司物聯網實驗室等,未來結合香港國際金融業和創投基金的投入,很有潛力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並使深圳成為帶動粵港澳產業升級的創新中心。其未來與台灣「五加二創新產業」(綠能、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國防、智慧機械、新農業、循環經濟)和數位經濟、半導體產業等衍生的競爭關係,以及是否吸引台灣業者前往投資,都值得政府重視。

第三,就台港的競合而言,香港政府為推動經濟轉型,決心發展創新及科技,將投入超過180億港元用於增加科研基礎設施、資助大學進行中游科研及將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動「再工業化」等。同時,將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立由頂尖企業、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參與的科研合作基地,園內的重點科研合作基地將配合深圳方面的產業優勢,有助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及產業化,其未來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以及台港之間是否能在「再工業化」、創新創業和培育科研人才等方面有合作的空間,以做為台港經貿合作的新領域,政府應該有所評估。

最後,由於香港自2014年開始就與東協正式啟動FTA談判,至2016年中,香港與東協已經就FTA原則、通關手續簡化、檢疫標準統一、撤銷技術相關貿易壁壘、增強經濟學術合作等方面,達成「共識」。未來「香港-東協FTA」對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影響如何?以及香港在中國積極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中作為超級聯繫人,未來台商是否有和港商合作進軍東協和印度市場之空間和可行模式,政府也應該有所評估才是。

引用來源:工商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