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全國農地總量遭地方反彈 農委會:中央財政應回饋農業縣

全國農地總量遭地方反彈 農委會:中央財政應回饋農業縣

近年農地不斷流失,為維持全國糧食安全,「全國國土計畫」(草案)預計將農地總量控管在79萬公頃。不過,農業大縣如台南、雲林、屏東卻跳出來反對大量畫設農地,恐限制地方發展。

對此,農委會表示,農業也是產業,發展農業未必會限制發展,且「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即將上路,農地農用價值會再提升。學者則認為,各縣市不可能齊頭式平等,但貢獻應該被重視,中央財務應建立平衡機制。環團則指出,農業縣市應思考客觀環境,並提升農業價值、照顧農民。

 

農委會將設綠色環境給付獎勵農地農用。攝影:廖靜蕙

 

糧食安全總量79萬公頃  農業縣抗議控管占比太高

「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將國土劃分為「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海洋資源地區」四大分區,藉由分區分類落實不同強度的土地管理,未來農業地區都只能農用為主,其中,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農一)限制更高。

全國農地控管面積

基於國家糧食安全的需求,農委會訂出全國應維持74至81萬公頃的農地。內政部將之納入「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定出全國應維持農地資源總量79萬公頃。參考各縣市的農地資源後,進而設定各縣市須管控的分配量。

不過,雲林縣控管7.75萬公頃,超過該縣總面積一半,屏東縣則應保留8萬公頃農地。議員、縣長紛紛跳除來指責,這是限制農業土地利用,將讓農業縣難以翻身。

農委會:農地貢獻多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即將上路

對於雲林等農業大縣抗議「全國國土計畫」農地保留占比過高。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解釋,每個縣市應保留的農地主要是依據其農地的現況。因為該縣市法定農地多,所以應控管的農地比例高,而非「全國國土計畫」額外要求增加農地。

蔡昇甫澄清,農業也是產業,除了一級生產外,還有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等產業,劃設農地未必會限制發展。此外,農業發展地區下還有不同類別,管制方式與強度都不一樣,並非所有的農業發展地區都只限於農作。

 

農地肩負台灣農糧安全的重責。圖片來源:農糧署

 

蔡昇甫說明,農委會規劃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即將上路,農地如果維持農用收入會更高。此外,農委會也主張在財政劃分上應考慮給予農業縣合理的回饋。

戴秀雄:不能只要求農業縣市貢獻   中央應該做到財務平衡

政大地政系助理教授戴秀雄從土地規劃角度來看。他認為,土地分配的本質是「適地適所」,從客觀地形跟發展狀況來看,各縣市不可能齊頭式平等。

戴秀雄表示,基於全國的糧食安全,必須以「全國國土計畫」的高度定出農地控管分配。除非大家認定農地不需要保護,而這後果要也大家共同承擔。

不過,戴秀雄並不認為農業縣市的貢獻是理所當然的。

他指出,台北市是金融中心,食物與產業需求大都從其他縣市而來,非農業縣也應有相對的付出。他建議,中央應該調整中央財政上的分配規則,或建立一套平衡機制,讓農業縣市的貢獻能被平衡、補償。

地球公民基金會:工業區閒置是事實  應考慮提升農業價值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指出,劃設農地確實會影響地方稅收,地方政府大可爭取稅收調配,但不應指責農地控管太高。

吳其融質問,以屏東為例,屏南工業區幾乎全面閒置,有什麼理由要求畫設更多工業區!

吳其融表示,地方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農業特性,加工或是農業生技園區等提升縣內的農業發展。這才是縣市政府照顧區內農民的作法。吳其融也要縣市政府思考,如果真的讓農業區被劃到城鄉發展地區,以後,這些農地就不再有國家農業資源的挹注,「犧牲農業的代價要由誰來承擔?」

 

農地農用是否對農民造成限制?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協會

 

「全國國土計畫」簡介
國土管理是中央與地方層層負責的概念。《國土法》通過後,中央須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訂出國土規劃的條件與原則。各縣市再依此原則定出縣市的土地規劃——「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目前正在討論「全國國土計畫」的階段,預計明年5月公告。

引用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