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前瞻國家未來 公務人員的風骨與眼界如何不墜?
文/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因為選舉、因為不甚健全的政黨政治發展,自中央的重大國家政策、施政方案、預算編列與推動實施,迄地方的施政建設與因應日益困窘的財政壓力,近年來觀察與接觸公部門行政人員,發現似乎隱約遮掩著一種無奈、不淡定、無驅動力及不知為何而「戰」之彈性疲乏感。
即便一些積極的縣市長已開始以前瞻思惟擘劃2050或2030願景計畫,而就算能在短時間內匯集相關專業諮詢顧問共商大計研擬發展策略,但就其如何與國家發展定位、地方參與自治、自律以至與快速變遷之國際社經政治及生態環境變遷接軌,似仍有一種隔霧看花之不確定性與無自信性。
「前瞻計畫」之推動涉及能源、水環境、城鄉發展、數位與智慧國土發展,當然尚包括社會福祉設計。高層的命令與政策指導強而無彈性(包括時間、期程與社會容受力),只見少數具決策推動執行權及與上層有政策溝通管道者,得以戮力推廣、宣導甚而幾乎要親自下場協助之外,事實卻是,短時間湧入較例行多10-100倍之預算且多是資本門,對於經常門之挹注卻過於守舊、裹足不前。不僅地方之行政專業人力不足,雖多數公務員早已7/11,甚而無週休。知識與專業執行、科學化管理能力不足,一方面又抱守舊法令規章,行政面未能即時解套;另一方面與民間之企劃、規劃、設計、施工、監造……專業鏈之能量與承載力相較,亦有明顯落差。
平時國家在產業政策上未能未雨綢繆提供「備兵」之練習與培育,又如何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到位?此外,諸多實質規劃建設界之專業人才也因過去一二十年來之經濟低迷,轉行、轉業、退休或西進者早已不計其數。也因此眼見大筆硬體建設經費已箭在弦上,惟在多次與會討論之過程中即發現,在落實上有太多之不確定性與一廂情願之期望。
另一令人憂心的現象是,過去已習於「選舉政治」考量,何謂「共同願景」?幾乎多淪於美麗辭藻與宣示性用語。當這個「願景」論述未建立、未真正由下而上凝塑時,基層公務人員在面對政策業績要求下,只有不得不然之「應對」,甚或是不敢有開創性作為、政策論述與跨界跨域合作之挑戰。而有心者也因想突破經常性之政策思惟,卻不得不擾動了既有之政治生態(包括建設經費、利益分配……等),幾次挫折後更削減了基層突破創新的勇氣。
綜觀在政府龐大機器中,事務官仍是非常關鍵之資產與基盤定力,要期待其永樹風骨與不斷放開眼界,人力資源之投資與優化實應徹底檢討。而高層政務官尤應有同理心,方能讓此國力艦隊勇敢航向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