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價值》陳慶士論文造假案 提醒反省台灣學術倫理問題

價值》陳慶士論文造假案 提醒反省台灣學術倫理問題

編按: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今天公布報告說,現任中研院特聘研究員的前生化研究所所長陳慶士涉嫌造假8篇論文後,已辭去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職務。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秘書孫以瀚表示,這是台灣學者在國際上「遭到處份最嚴重的一次」。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也於媒體投書歸納台灣違反學術倫理的模式。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今天公布報告說,現任中研院特聘研究員的前生化研究所所長陳慶士涉嫌造假8篇論文後,已辭去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職務。

根據中央社報導,「科學」雜誌(sciencemag)網站報導,陳慶士的抗癌化合物研究獲得數百萬美元資金和多項專利,其中兩種化合物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布的75頁報告,委員會認定癌症科學家陳慶士在發表的8篇論文裡,有14項「偏離慣常的圖片和數字處理,且有蓄意偽造數據」的例證。

報告建請相關機構「立即撤下」陳慶士與共同執筆人及期刊於2006年至2014年發表的這8篇論文。

這項調查也促使俄亥俄州立大學暫時停止與陳慶士抗癌化合物的相關研究,第1b期的臨床試驗已於2017年6月中止。

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中研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秘書孫以瀚表示,這是台灣學者在國際上「遭到處份最嚴重的一次」。

根據聯合報報導,孫以瀚指出,陳慶士2014年返台擔任中研院生化所所長,而這8篇論文都是陳慶士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作的研究。美國大概一年前展開調查,去年底陳慶士主動向中研院表示遭調查一事,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並未聯絡中研院,就連昨天公布的這一份調查報告,都是中研院從網上取得。

孫以瀚表示,陳慶士主動告知此事後,中研院學術倫理諮詢委員會立刻啟動學學倫調查程序。但因美國已扣押陳慶士研究室的所有數據、資料,就連陳慶士手上也沒有。中研院只能根據陳慶士已發表的學術倫文內容進行調查。

陳慶士曾向孫以瀚表示,論文造假部分是研究室學生「美化數據」。孫以翰認為,以實驗室文化來說,作數據的通常是學生,但老師必須負起責任,不能讓實驗室文化傾向「美化數據」。

孫以瀚指出,中研院學術倫理調查已進行一段時間。但美國正式的調查報告昨天才出爐,報告出爐後,陳慶士今天向中研院請辭特聘研究員獲准。去年底,他已自行請辭中研院生化所所長。

陳士慶事件也讓學界反省違反學術倫理的模式。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便於媒體投書歸納台灣違反學術倫理的模式。

中央研究院前生化所所長、特聘研究員陳慶士爆發學術論文造假案,再次讓台灣登上國際學術新聞。如果從過去國防部長楊念祖、教育部長蔣偉寧、台大校長李嗣涔、楊泮池,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再到陳慶士事件來看,雖然違反學術倫理的事態有差異,但是台灣學術界處理違反學術倫理的模式卻沒有太大的改變。

歸納出來有以下6個步驟:

首先,當事人絕對隱匿,抵死不認。所有涉及學術倫理的當事人都以不知道為由,最多僅承認督導不周,將責任推給學生、助理或是實驗室同仁。陳慶士以實驗室「數據結果未按規定逐日記錄」,僅承認自己「督導不周」、「美化數據」;最經典的莫過於蔣偉寧以「無辜的受害者」自稱,強調自己的委曲;李嗣涔更狠,火速將助理呂錫民解職,並聘律師對呂提告。

其次,所屬學術機構以消極不處理為最高處理原則。早在去年中研院即已知曉陳慶士案,學術諮詢委員會執行祕書孫以瀚卻說中研院因無確切事證,需等美方調查出來才能處理。堂堂國家級研究機關竟沒有調查論文造假的能力,非要等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調查出爐才能處理,豈不貽笑國際?

第三,當事人的道歉儀式與下台表演。在媒體壓力下當事人才被迫下台,面對媒體的臨場演出很重要,當事人皆以鞠躬表達歉意,楊泮池在辭去台大校長時一度哽咽,卻比不上戰友的超級演出,郭明良以聲淚俱下的方式訴說他個人從小到大的貧困奮鬥成長史。

第四,由學官集團網絡出面緩頰。當事人的親朋好友、上級長官莫不避重就輕,像科技部前部長楊弘敦面對楊泮池案,以「古今中外、先進國家都會發生」,認為造假是人性使然。台大學術副校長郭大維對外道歉之餘,也不忘聲明台大找不到要楊校長辭職的理由。翁啟惠案有61位中研院院士發表連署聲明,指稱檢方不了解科學研究與移轉的常規與實務。

第五,是相關單位介入調查,最後結果總是不了了之。蔣偉寧案以無自我抄襲之事實,停權1年。涉案當事人已被迫下台,學界同儕當然也不忍再加苛責。至於獲得數千萬元的學術補助,科技部通常也僅象徵性地追回十幾萬元。

最後,則是學術官僚體系對涉案人的補償措施,視當事人的社會人脈而定。蔣偉寧獲教育部頒發一等教育專業獎章,楊泮池則獲頒木鐸獎,以挽救他們一敗塗地的名聲。

台灣的學術倫理問題不是個人偶發性、鬼迷心竅的行為,而是研究資源被學官集團共謀壟斷的結果。

如果主管機構不願對涉案當事人做適當的懲處,放任各學術機關自我、交互包庇,預料還會不斷有台灣學術大咖攻占國際學術醜聞版面。

參考來源:中央社、聯合報、中國時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