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經濟》行政院五大措施解決低薪問題

經濟》行政院五大措施解決低薪問題

編按:行政院長賴清德14日主持「提高低薪族薪資之行動方案」,宣布短期內將祭出5大措施,改善國內勞工低薪問題。學者認為對年輕人有幫助,由政府帶頭做是適當的。另外,有學者認為短期措施只是治標,呼籲經濟應大幅改善,藉中期措施對症下藥。

行政院長賴清德14日主持「提高低薪族薪資之行動方案」,宣布短期內將祭出5大措施,改善國內勞工低薪問題。

根據風傳媒報導,行政院長賴清德本週將密集召開記者會,公布薪資、移民等新政策,今天由「提高低薪族薪資之行動方案」打頭陣,賴揆表示,民間呼籲政府解決低薪問題的聲音,由來已久,解決低薪問題是政府的責任,然而不諱言,經濟要發展,成就條件很多,解決低薪問題的方法也不會只有一個,因此行政院擬定短中長期方案解決。

賴清德表示,短期的五大政策包括「提高時薪」、「公部門主動解決低薪」、「薪資水準列入政府採購及頒發獎項之加分項目」、「鼓勵企業加薪」與「薪資透明化」。至於中長期部分,最重要當然還是增加投資,以及加速產業升級,台灣經濟最重要問題在於投資不振,這也是蔡英文總統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與「5+2創新研發」,希望透過公私協力,讓就業機會自然增加,低薪問題自然可望解決。除此之外,政府也將持續降低受薪階級負擔,縮小學用落差、提高人力素質部分,行政院也會持續推動。

施俊吉表示,針對公部門低薪人員問題,目前各部會已經陸續公布調薪方案,以衛福部為例,醫療機構、托育機構與長照機構之托育人員、照服人員,有近1.2萬人,未來托育人員薪資將提到高2.8萬元,照服人員也已承諾提高到3.2萬以上。另外,教育部為解決流浪教師的低薪問題,最近也宣布提高國小兼任教師鐘點費,大學教學型研究助理,也將全部納入勞健保,預計將增加2.5億元成本。

至於時薪從140元調高到150元,所導致企業成本的增加,勞動部表示,目前還在估算當中。

賴清德表示,今年初公務人員加薪3%,已經帶動5成企業響應政府加薪,對於勞工低薪問題,包括派遣工、約聘僱人員的勞動權益保障,政府都有計畫地去解決,這次短期方案所針對薪資低於3萬元人數,也不多大約是4.7萬人,政府所增加的財政支出相對有限,上市櫃公司薪資低於3萬元之員工人數,也只有 1.2萬人左右,行政院未來將會修改政府採購規定,未來投標公司的員工薪資,將納入整體計分,「我相信這一波力道,可以形成一股風氣。」

總統蔡英文高度重視低薪議題,行政院也持續研擬對策,並於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然而對於政府談及薪資議題時,提出的諸多數據如「平均月薪近5萬元」、「實質總薪資創新高」等,許多民眾因對專有名詞不了解,容易誤解背後意涵。

根據中央社報導,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潘寧馨說明,薪資統計最常見的幾個名詞是「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總薪資」,由於物價水準會影響民眾的購買力,統計時也會發布扣除物價影響後的「實質經常性薪資」與「實質總薪資」。

潘寧馨表示,要解讀各項薪資數據,必須先釐清「薪資」指的是廠商支付給員工的工作報酬,包括經常性薪資(含本薪、按月津貼等,也就是一般慣稱的月薪)及非經常性薪資(年終獎金、年節獎金、紅利、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而經常性薪資與非經常性薪資併計,便會得到總薪資。

至於民眾購買股票的股利所得、名下房產的租金收入,會計入「所得」,但不在「薪資」統計的範疇。

今天行政院所提出的數據,2018年第1季實質總薪資59852元、創歷史新高來看,潘寧馨說明,此數據談的是涵蓋年終、績效等各式獎金的總薪資,而農曆過年多落在1至2月,因此第1季的總薪資都會包含年終獎金,數字看起來自然會較高。

今年第1季實質總薪資創下歷史新高,潘寧馨說明,實質總薪資是扣除物價因素後的總薪資,當總薪資增速大於物價漲幅,實質總薪資就會增加,由此數據可以看出,國內薪資確實有好轉現象。

至於日前引起民眾瘋狂討論的「平均月薪近5萬元」,潘寧馨解釋,這邊月薪指的是「總薪資」,2017年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49989元,觀察此數據要注意兩件事,一是總薪資包含年終、績效等非按月發放的獎金,不單只有經常性薪資(一般慣稱月薪)。

第二件要注意的事情是,受僱員工薪資統計涵蓋各行業、職業、教育程度、年資等,像金融業平均薪水就特別高,而資深員工、主管級等因薪水較高、也會拉高平均值,尤其公司的總經理也是受僱員工,同樣是薪資統計的樣本對象。

主計總處進行薪資統計時,不論經常性薪資、總薪資或是實質薪資等概念,都是參考國際作法而來,並非台灣獨創,不過若進行跨國比較時,對專業名詞有所誤解,也會使比較失去參考性。

為解決低薪問題,行政院推出短期五大措施,學者認為對年輕人有幫助,由政府帶頭做是適當的。另外,有學者認為短期措施只是治標,呼籲經濟應大幅改善,藉中期措施對症下藥。

根據中央社報導,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肯定政府帶頭加薪、解決低薪問題,他說,身旁不乏有年輕人有感於低薪問題,尤其,當市場失靈、供需不完全是由市場決定時,公部門帶頭調薪,對年輕人有幫助,由政府帶頭做是適當的。

黃蔭基表示,薪資成長緩慢是全球化現象,主因生產基地在全球移動,高薪資的會往低薪資的地方移動,另外,薪資不完全由市場決定,如一個職務原本薪資為32K時,企業可能會去測試,開價30K,若這時候勞工接受時,則薪資就會往下降。

面對薪資成長緩慢的全球化現象,黃蔭基認為,除公部門的短期調升薪資等措施外,長期還是要朝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著手,如此一來,個人勞動生產力就會提高,企業也就可以提高薪資,這時候政府再搭配稅負優惠,低薪問題就可獲得更完美、更漂亮的解決。

不過,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觀察政府的解決低薪5大政策,認為只能算是啟動的火種,若要根治低薪問題,要靠國家經濟的大幅改善。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也認為,政府透過行政措施拉高薪資的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梁國源指出,要解決低薪問題,要先正視造成低薪的原因。梁國源分析,造成低薪的原因可能有平台經濟興起、全球化浪潮下的數位資訊傳輸,還有工作外包、台灣沒有好的工作被留下來。

梁國源說,當代經濟運作與我們過往習慣的經濟運作模式不一樣,尤其,平台經濟有贏者全拿的特徵,而加入平台經濟者通常沒有社會安全網的保護,呼籲政府不要阻擋平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要正視平台經濟製造的不公平問題。

吳再益表示,公部門主動加薪、薪資列為政府採購及頒發獎項的加分項目,以及提高時薪等,這些都只能算是小確幸,主因這些措施雖可拉高民間消費,但仍無法改變我國經濟長年仰賴外貿的情勢,加上這波加薪受惠者仍以中低收入者為主。另外,政府財政政策必須通盤考量,公部門加薪不可能過於頻繁。

吳再益強調,把餅做大,企業賺錢,之後老闆才能慷慨對員工,國人薪資自然而然就會水漲船高,如此才能根治低薪問題。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也表示,政府今天推出的短期措施只是治標,甚至可能造成勞工失業,但中期措施則有對症下藥之效。

邱達生以南韓為例指出,南韓總統文在寅上調提高基本薪資,造成南韓近期失業率暴增,甚至有4成企業有裁員的打算,且裁員企業集中於勞力密集產業及中小企業,尤其,台灣中小企業密集程度勝於南韓,呼籲政府在處理最低工資議題時要小心。

邱達生進一步表示,現在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揚,尤其,油價飆漲,企業處於非常不利的時間點來處理最低工資議題,呼籲政府不要為了保障勞工,最後卻讓勞工面臨失業。

同時,邱達生認為,政府中長期解決低薪問題從改善投資環境著手,讓企業增加對勞工的需求,有對症下藥。

他說,當勞動需求大於供給時,勞工對薪資就有議價權,因此,政府改善投資環境,不僅讓本土企業有投資的動機,且透過法規解禁,讓外商企業感受到台灣友善的投資環境,就可達到增加就業機會、改善薪資的目的。

針對政府解決低薪問題,也有媒體輿論呼籲政府提出具體措施,勿玩弄數字戲法。

根據聯合報社論,理論上,薪資由市場供需決定;但現實上,市場失靈才是常態,勞資兩方議價能力不對等,導致勞動生產力提高但薪資成長卻停滯,薪資水準低於市場行情。

我國實質薪資每月逼近六萬元?相信不少人聽到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昨天的說法,都會認為和實際領到的薪水有很大落差。原因很簡單,今年第一季因為有年終獎金等非經常性薪資入帳,但畢竟年終獎金不是月月領,拿這樣的數字來強調薪資普遍成長,難脫玩數字遊戲美化現況之嫌,難怪讓人無感。

台灣的低薪問題,不在於實質薪水創幾年新高。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面對與承認問題,硬找漂亮的數據,掩飾民眾對財經政策的不滿,徒然讓自己提出的低薪政策失去著力點,讓眾多站在對立面的資方找到攻擊的武器,讓外界質疑政府處理低薪問題的決心。

技術改變、金融化、全球化及工會密度下降,使全球勞動市場大都出現嚴重的市場失靈。加上台灣「三角貿易」的出口結構,使企業境外所得比重增加,國內就業率與薪資無法伴隨經濟成長而增加。在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輸入性通膨壓力升高之下,實質薪資若無法真正提高,人民生活會更痛苦。

所得分配不均尤其是政府必須下重手解決低薪問題的原因,因所得分配不均,使經濟成長的果實無法雨露均霑,民間消費力無法提高,內需無法成長,影響經濟成長的表現。集中政策火力在打工族、臨時人員、派遣人力等低薪族,確實切中要害;在失業仍低的情況下,只要政府帶頭提高低薪族的工資,民間企業應該都會跟上來。

不過,企業主短期不得不咬牙接受、提高工資,但中長期可能會有所因應調整,例如透過自動化等方式來減少雇用。政府除了對症用藥之外,必須有調整體質的配套措施,包括對自動化浪潮未雨綢繆,有效提振內需讓勞動需求保持在高水位,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提高工會組織率、強化工會對薪資的議價能力等,才能使經濟真正健康成長。

參考來源:風傳媒、中央社、經濟日報、聯合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