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低薪政策見樹不見林
520就職兩周年在「總統給問」網路活動回答相關提問時,蔡總統的回答是:「網友是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所以薪資水準低於平均值」。這個回答流露出蔡總統的自信,但她的認知顯然與民眾的感受有落差。低薪是政府關注解決的問題。許多產業與學者紛紛對目前的低薪困境與政府提出的低薪解決方案提出看法。對此,元大寶華經濟所所長梁啟源則認為政府低薪政策見樹不見林。
根據梁啟源在聯合報的社論指出,在蔡政府執政兩周年前夕,行政院端出加薪政策牛肉,意欲解決台灣的低薪問題。但目前看來,成效恐難樂觀。主要原因在於相關政策出自見樹不見林的思維,與領導人對政策方向存有明顯的「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
平心而論,所得分配不均並非台灣獨有,且成因頗多,包括全球化浪潮與其催生的工作外包趨勢;突破性技術問世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果實僅由少數公司享有;平台經濟興起,帶動新消費型態與市場競爭模式。再加上一九八○年代以來,位居政策主流的供給面經濟學一味提倡「把餅做大」與追求GDP成長數據表現,並將「整體」經濟變好,所有的個體就必然受益的理論觀點無限上綱,漠視相伴而來的不均後遺症持續惡化。
於是,在這些養大「分配不均」的多重因素交織下,台灣的低薪結構自然難以被打破。而政府經濟政策規畫缺乏長期與永續發展的藍圖不說,還往往受制於政治惡鬥與選舉操作所致的短視近利,使台灣經濟錯失許多發展契機,不均問題跟著雪上加霜。難怪國內外企業與機構(如WEF、美僑商會等)對台灣政府執政效能、政策穩定度與經商環境的評價不高,投資意願大幅下降。縱使去年以來,台股站上萬點的時間不短,國內企業可藉此籌得資金,卻仍難激起投資的意願,國內投資率依舊偏低,經濟也缺乏活水挹注。
其次,當領導人面對政策有既定立場,並透過會議機制或政治工具,限縮相左的意見產生,使政策規畫往自身觀點靠攏,這便是「確認偏差」。此種缺乏多元智慧的政策,大多難以擺脫狹隘與偏頗之弊。頂多在國內外景氣熱絡時,幸運地看到成效。一旦景氣大潮退去,經濟體既有的結構性問題浮上檯面時,將發現在「確認偏差」下產出的政策,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加重其惡化程度。至於台灣目前的情況是否如此,答案或已昭然若揭。
要言之,台灣的低薪問題,乃至於持續擴大且引發民怨的分配不均現象,皆非短期利多政策所能解決。值此任期逾半之際,蔡總統的民意支持度持續下滑,不正是民眾表達對政府各種政策牛肉徒具表相的不滿嗎?
參考來源: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