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氯氟碳化物劇增 排放源在東亞

氯氟碳化物劇增 排放源在東亞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近日發現,全球禁用多年的臭氧破壞性化學物質氟氯碳化物(CFC)排放量驟升,原因不明。

科學家認為,除非找到肇事者並加以阻止,否則臭氧層的恢復可能會延遲十年。而新排放源已追踪至東亞,但還要進一步調查才能找到更精確的位置。

氟氯碳化物過去廣泛用於製造家具和建築物用的泡棉、氣膠和製冷劑。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破洞後,全球透過蒙特婁公約禁用之。2007年以來,氟氯碳化物中破壞性第二強的CFC-11產量幾乎已經查不到。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科學家孟茲卡(Stephen Montzka)和負責監測大氣中化學物質的同事發現CFC-11排放量上升。「這行我已經幹了27年,這是我見過最驚人的事情。」孟茲卡說。

「我們是大氣層偵探團,試圖了解大氣中發生什麼事和背後原因,」孟茲卡說,「當事情不太對勁時,我們就要發出警訊。」

聯合國環境署負責人索爾海姆(Erik Solheim)說:「如果排放繼續增加,有可能減緩臭氧層的恢復。因此必須確定這些排放的確切原因並採取必要行動。」

禁令生效前已經用於建築物和電器中使用的氟氯碳化物至今仍然持續洩漏到大氣中。排放速度一直在下降,直到2013年,格陵蘭到南極的研究站發現下降幅度突然趨緩。科學家開始進行調查,評估大氣分散和分解CFC-11的能力是否有變化,但這個因素幾乎是被排除了,而最新2017年的資料顯示,這個因素似乎完全沒有作用。

接下來,研究人員檢視舊材料是否可能釋出如此大量、莫約兩倍的CFC。「但我們沒有找到有誰用比以前更戲劇化的速度摧毀舊建築物。」孟茲卡說。

最後,研究團隊探討是否有其他化學製程產生了CFC-11這個副產品。他們也排除了這一點,因為涉及排放量實在太高,全球排放量增加了25%。

「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正在製造新CFC-11。」

孟茲卡補充説,破壞性比較小的CFC-11替代品,製造成本比較高。「如果增加的排放量能迅速消失,那麼臭氧層恢復時程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小。但如果沒能消失,可能會造成臭氧層恢復延後10年,如果持續增加,延遲得更久。」最後一種情境是可能的,當使用新的CFC-11於泡綿中,短期內只有一小部分會洩漏到大氣中,但之後會持續洩漏多年。

科學家將這份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

引用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