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能源轉型除了資料開放,空間尺度更需精準

能源轉型除了資料開放,空間尺度更需精準

資料的公開是能源轉型過程中重要的一步,也是全球的趨勢,但台灣政府目前開放的資料中仍有許多盲點,應當尋找適當的空間尺度,並輔以其他的社經及產業統計,才能真正以資訊公開帶動能源轉型。
能源轉型開放資料,請開滿、放滿

近年來開放資料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各國政府相繼開放政府施政數據,透過政府資料開放可使民間企業、機關單位及民眾共享資料,將資料加值運用,提升資料價值、創新產業及服務。

開放資料強調政府主動開放大量、即時、結構化、格式標準化的資料,雖然國際目前沒有制定開放資料的共通準則,但透過世界銀行、英國(開放知識基金會)以及美國(透明和開放政府備忘錄)等,皆將開放資料的開放性及互通性視為核心的概念。也就是說,當資料易於取得且能互通結合使用時,才能串聯各項資料,使開放資料發揮最大價值。

隨著開放資料的發展,各項公開資料逐漸應用於社會各面向,如交通運輸、醫療保健、能源、氣象預測、教育、公共財政…等。其中,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當今,能源的轉型已為國際重視的議題,而隨著近年開放資料的興起,已證實透過開放資料結合基礎建設、雲端管理、物聯網等技術,能將能源應用效率帶來更進一步的提升。

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於2011年提出的「綠色按鈕倡議」(Green Button Initiative)政策,即是將開放資料的概念結合智慧電網之技術,將電力資訊透明、即時公布於網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而倡議中的智慧揭露政策(smart disclosure policy),希望能源業者能提供消費者易懂的能源使用資訊,進而使消費者思考如何減少在能源上的花費,在確保個人隱私及資訊安全前提下,利用數據經濟(data economy)與資料分析學(data analytics)之概念進行能源治理的規劃,而這同時也是一種消費者賦權(consumer empowerment)之理念(許志義等,2015)。

能源資訊,台灣開放了沒?

近年來,臺灣社會面臨許多能源轉型的路徑辯論,而相關能源耗用的統計以及區位分布,亦是各項討論的分析基礎。目前,臺灣地區能源使用的統計,多由經濟部能源局以年度能源統計手冊的方式進行發佈,該資料涵蓋石油、煤炭、天然氣等面向的能源資料,同時提供各縣市的部門別電力統計以及再生能源等能源資訊。此外,行政院也在2012年核定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希冀透過資訊、通信與自動化科技,建置具智慧化之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的整合性電力網路,強化電力用戶端與供應端的配合,以提升電力系統運轉效率、供電品質及電網可靠度,並促進再生能源擴大應用與節能減碳之政策目標(經濟部能源局,2012)。

相對於能源局所出版的年度能源統計手冊,係以全國或是縣市的空間尺度進行電力生產及耗用的統計,而現階段的電力資料的開放以及供應,散佈於不同的政府網路平台,且資料統計項目、空間尺度與發佈格式未有一致,亦使得資料與實際的電力治理間,仍存有許多需要轉譯及嵌合之處。

開放資料中難以區隔的用電分類

電力資料的日漸開放與透明,讓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空間尺度的數據比較,一窺鄉鎮甚至村里或統計區的用電概況,以進一步思考能源轉型的配置可能。現階段,台電公司的資料開放係以民生用電為大宗,但工業以及商業等部門用電在整體的佔比仍高,如何透過解析鄉鎮層級的產業用電進行能源轉型的思考,成為了電力資料開放過程中的重要標的。台電公司自2015年起,開始提供鄉鎮行政區的電力開放資料,其資料同時包含:高壓、低壓及表燈等售電資訊。然而,該數據雖具有鄉鎮層級的空間解析度,但基本上仍是以台電公司的業務分類進行彙總與發佈,亦無法依據用電的部門別進行資料剖析,以致無法還原鄉鎮層級的部門別用電景況,殊為可惜。

此外,夏季的用電高峰一直都是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觀察標的,如何在現有的電力開放資料中,還原季節性的用電變化,亦是相關資料的解析重點。現階段,相關的電力開放資料雖然都是以月份為單位。然而,不管是環保署的村里電力資料抑或是台電的一級發佈區售電資料,皆須以兩個月為單位進行資料的彙總,始能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區域用電概況,而這一部份的使用原則在相關網站發佈資料時,並未有詳述,以致造成研究者對於資料的誤判,亦是在後續資料開放時,所需補註之處。

選擇適宜解析議題的空間尺度,與在地社經狀況進行對話

透過GIS的協助,我們可以檢視不同空間尺度下的用電狀況,甚至與相關的社經資料如:人口、財稅、土地利用…等進行比對,從而得知區域用電以及社經之間的關係,但是隨時不同尺度的切換,如何找到一個適宜解析議題的空間尺度,成為了另一個資料分析時的重要議題。現階段的能源開放資料,雖然可以達致人口一級統計區,約為人口450人之規模,如此詳細的空間尺度雖可以協助我們檢視空間上的差異,但是卻未必能夠在區域能源的治理上,做出有意義的數據分析貢獻。

此外,我們習慣將相關的能源數據以現有的行政分區進行加總及分析,但是其結果卻會隨著最小空間單元(scale effect)以及加總方式(zonation effect)之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及趨勢,此一問題被稱為可調整地區單元問題(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MAUP),意即:若我們使用的空間單元面積越大,平均值及變異數會趨近於穩定,相關係數也會越來越高。其原因係在較大的空間單元裡,特異的個別資料會被較多的樣本所「平均」掉,而喪失其特殊性(Armhein, 1995)。所以如何選擇適宜解析議題的空間尺度,並且避免MAUP的狀況,從而進行資料的解析,並獲得一符合區域現況的討論,亦是後續在討論區域型電力發展及轉型時,所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以下圖熱區分析臺中市一級發布區的用電貢獻率分佈,則可發現冷區基本上多位於大甲溪兩岸的區塊,且多分布於和平、東勢、新社、石岡、后里等地,而熱區則集中在售電量高之西屯、北屯、南屯、北區、南區、西區、大里、沙鹿、大雅等區域。雖然以此詳盡的空間尺度下觀察台中冷熱區的用電貢獻,但另應搭配相關都市建築型態資訊或都市熱島效應監測資料,甚至嵌入社經背景資訊以觀察能源貧窮等議題,才可以從冷熱區中更進一步的顯示被忽略掉的特異個別資料。

 

資料不開放 能源怎麼轉型

資料的公開是能源轉型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如何利用GIS及統計區系統的協助,將電力資訊與其他的社經資料進行比對與分析,探索能源耗用的空間不平均,從而思考一個符合環境及社會正義的轉型路徑,亦是後續能源轉型討論的重要研究命題,近年來歐洲地區對於能源貧窮討論便是一例。

整體而言,透過GIS進行電力資料的解析,能夠讓我們快速地以視覺化的方式檢視電力資料的區域差異,同時亦可以快速地將其與區域的社經資料進行比對,有助於使我們瞭解電力耗用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然而,涉及能源專業的轉譯以及後續能源政策轉型的社會契約,亦需要有更多資料與社會間的對話,如何尋找適當的空間尺度,並有效地轉譯/呈現現有的能源資料及趨勢,同時輔以其他的社經及產業統計,使資料的呈現能夠符合在地生活的現況,或許是我們在思考能源轉型的智慧揭露政策以及消費者賦權時,所應同時思考的重要命題。

 

 

文:鍾明光(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候選人)、王翊芬(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引用來源: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