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悼》楊國樞老師於17日逝世

悼》楊國樞老師於17日逝世

編按:曾任基金會董事,並在知識界有莫大貢獻的楊國樞院士於17日逝世。楊國樞老師為基金會早期董事,他關心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學生價值取向的議題,並在基金會研討會作出建言。楊國樞老師的逝世令人不捨,基金會表示悼念與緬懷之意。

曾任基金會董事,並在知識界有莫大貢獻的楊國樞院士於17日逝世。

楊國樞院士出生於1932年,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專攻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院士。

他長期採本土化研究取向,探討中國人之心理與行為的特徵、歷程與變遷。楊國樞老師1980年代便研究心理學的中國化,希冀跳脫西方心理學的框架,建立中國化的心理學;1990年代,楊國樞老師更進一步分析本土心理學在台灣、香港及大陸三個華人社會中的發展情形,並提出「本土性契合」的觀念,以為從事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判準。同時指出本土心理學是建立眞正之跨文化心理學與人類心理學的唯一可靠基礎。楊國樞老師積極倡導與推動貼近華人社會文化特徵的本土心理學,但在研究中也特別注意不落入漢人中心主義。他的研究成果帶給台灣學界一個重要的典型與基礎。

楊國樞老師為基金會早期董事,他關心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學生價值取向的議題。在「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中,談大學教育與知識經濟問題;於「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提供分析。

1982年中國時報主辦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研討會,選擇風景秀麗的宜蘭棲蘭山莊為地點,邀請海內外相關學者討論。二十年後楊國樞老師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專書中後記中寫道: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台灣、大陸及香港的變遷與發展極為快速。有的證實當年的預期,有的否定了他們的預期,更有的是驚天動地的巨變。兩岸三地的情勢與問題,其複雜度遠非先前比擬,今日台灣的困境與突破,在概念與現實上應作反思與批判。面對中國新舊文化的衝突與轉化,可作深入探討與辯證。楊國樞老師也提醒,這樣的大局隱藏變遷的危機,也充滿發展的希望。在當時令人迷惑又興奮的心情下,也建議中國時報可再舉辦第二次棲蘭之會。

2009年於紀念余紀忠先生百歲冥誕的研討會中,楊國樞老師以「再談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為題發表演說,他在紛亂的社會中再度提醒知識分子的責任與價值:「在台灣,大學教授為主的民間知識分子可以做很多事情,大陸的知識分子就作不到,甚至美國知識分子也作不到。在美國,遊行就是幾個人拿著牌子走來走去,但我們一發動卻有七百餘位教授參加,很多學生更是把街道擠得水洩不通,而且無人中途離開,我想這在世界上亦是個創舉。....在那個戒嚴時期,知識分子都是藉著教育群眾、聯合民眾來表達政治訴求,合理敦促政治、社會、文化轉型。然而,後期動員的成效就越來越不彰,原因除了民進黨已經成立,整個台灣社會的政治緊張也相對緩和。但在政治混沌未明的那個年代,以大學教授為主的不同團體,曾經提出許多相當好的建議,為台灣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做出貢獻,這是國外所望塵莫及。」

楊國樞老師留下寶貴的知識基礎與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除了表達對逝者的不捨與懷念之外,帶給基金會的寶貴種子也讓我們繼續承接下去。

引用來源: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