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融帳連續淨流出 須從台灣市場特性分析
央行公布第2季國際收支統計,金融帳連續32季淨流出,約合新台幣11.57兆元,引來國內投資不振,資金外流嚴重的質疑。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央行20日例行性公布第2季國際收支統計,金融帳流出金額約合新台幣11.57兆元,為連續32季淨流出。由於比較歷任總統,蔡英文總統上任2年,金融帳淨流出高達1249.1億美元,折合新台幣3.8兆元,與馬英九總統上任前2年均為淨流入不能比,陳水扁總統上任前2年時僅蔡總統的零頭,也引來外界抨擊蔡政府「把錢逼走」功力狂勝扁馬兩朝。
就在外界對此抨擊聲浪高漲下,央行昨天罕見發出採訪通知,稱要由楊金龍親自說明國際收支淨流出數據,由於該數據已公布1周,央行此時才要回應,引來是否落後太久質疑外,更因相關議題過往僅由經濟研究處副處長、頂多到處長說明的慣例,央行由總裁親自上陣,也有違慣例。
是否受到府院壓力,被要求自清?面對媒體質疑,楊金龍斬釘截鐵表示「沒有」;之所以出面,是因央行過去說明都沒得到外界充分瞭解,所以借此機會有系統一次說完,如果下回公布國際收支疑慮未解,就不會再出來。
楊金龍表示,流出的資金可以配置在報酬率較高的國外資產,提高投資所得及國民可支配所得,在財富配置及金融全球化時代,充裕的國外資產可提供國內金融業者發展財富管理事業的基礎,提升金融產業競爭力。
央行政策與產業發展的關係也多被討論,央行近期更發布實證研究認為台幣升值難以推動產業發展。
根據聯合報報導,究竟新台幣升值可否帶動台灣製造業生產力及提升出口品質?央行發布最新實證研究發現,新台幣升值可能無法推動台灣製造業產業升級,甚至可能有負向影響。研究建議,不宜單以匯率政策做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手段,建議朝向資本累積、貿易開放等長期結構性進行調整。
長期以來,國內對貨幣實質升值對生產力的影響方向看法不一,一派主張新台幣實質升值,可刺激廠商增加研發支出或進行技術改革,進而有利生產力提升。但另一派則主張,新台幣實質升值將壓縮出口廠商的利潤,反而降低投資及研發意願,最終不利生產力。
央行經濟研究處副研究員吳俊毅與三等專員林依伶對此進行實證研究,利用一九八六年第一季至二○一六年第四季資料,依不同樣本期間及升貶值期間,進行生產力與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間的資料分析,採取計量方法探討長期影響台灣生產力的因素,並檢視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變動對生產力的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新台幣實質升值對總要素生產力或勞動生產力的影響皆不顯著;反之,新台幣貶值時,則明顯有利兩種生產力的提升;新台幣實質升值可能無助帶動台灣製造業生產力及提升出口品質。
研究指出,資本累積增加對總要素生產力指數(TFP)或勞動生產力有重要的帶動效果,建議政府宜積極排除投資障礙,以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並可擴大科技專案規模、協助中小企業與學研機構合作以加強研發,做為產業生產力提升的基礎。
研究表示,貿易開放度提高有助提升生產力,若政府能制訂更為自由與開放的貿易與產業政策,將有助廠商引進國外先進製程與創新思維,優化生產要素的資源配置,促進生產力的提升與產業升級。
對於央行大動作對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問題,交大財金系葉銀華教授認為要從台灣特性進行全面分析。
根據葉銀華教授在聯合報的社論指出,中央銀行日前公布今年第二季國際收支,其中金融帳連續卅二季淨流出,累計金額逾十一兆元,成為熱門話題。對此,央行楊金龍總裁特別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經常帳順差,可解釋為台灣從海外賺到錢,而這些錢需要有去路,但國內缺乏合適的投資標的,國人和壽險業只好投資海外,帳上便呈現金融帳淨流出。這些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瑞士、新加坡金融帳流出的持續期間比台灣還長。
央行總裁的說明未有不對之處。在經常帳順差下,金融帳淨流出可舒緩台幣升值的壓力。當然不能僅專注於此,否則會令人想起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一家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就讓台灣曝險達八百億元的慘痛經驗。雖說很多先進國家有金融帳淨流出,但其成因與影響可能不盡相同,因此不能只分析金融帳淨流出的表象,必須針對台灣特性進行全面分析。
首先,當然要分析台灣的資金供需情形。今年七月台灣銀行體系(央行稱為其他貨幣機構,包括:本國銀行、外國銀行在台分行、基層金融、郵政公司)的存款總額四十一點四兆,放款約廿七兆,央行以定期存單收回七點八兆,約有六點八兆資金必須尋找出處。
資金寬鬆使得台灣銀行業的存放款利差(放款存款利率之差)大幅下降,二○○三年底存放款利差為二點六三%,今年第二季只剩一點三四%(平均放款利率為一點九%,存款利率○點五六%)。存放款利差大幅下降,造成扣除相關費用後,銀行可能無法抵抗未來風險與不確定性,亦即銀行低估風險,更不用說對股東帶來合理報酬。而且放款殺價競爭,信用風險高,我擔心的是上述放款行為是否能抵擋未來升息所造成的風險衝擊?
其次,由於銀行資本適足率必須符合巴賽爾協定的「國際規範」,嚴謹計提風險性資本,在低利差與報酬的環境下,自然限縮銀行吸收存款的意願。此時人壽保險業透過銀行通路賣保單,民眾大量資金購買儲蓄型保單,藉以獲取高於存款利率的報酬,又可獲得保險給付的免稅優惠。使得這十幾年來,台灣壽險業資產快速成長,從二○○四年僅為五點六兆,增加到今年六月廿五點九兆。
由於投資國內債券型商品,不僅市場胃納不足,而且報酬率又低,使得國外投資成為壽險公司必要的選擇,藉以獲得較高避險前的報酬。同時,國外投資比較能夠提供長期的金融商品,搭配壽險公司發行的長期保單,藉以達到資產與負債存續期間的配合。上述發展,使得壽險業國外投資已佔可運用資金的六十五%;再加上,民眾購買海外有價證券與投資型保單,都促使台灣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現象。這些的投資活動,令人擔憂壽險公司偏低的淨值比率是否足以抵抗量化寬鬆政策退場所造成的衝擊?
凡事必有因,又環環相扣!雖然大家看似無辜,金融風險卻迅速累積中,但容易被忽略。金融帳連續淨流出有著深遠的隱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應有值得討論之處,而且主管機關對於銀行間殺價競爭與風險定價政策,應加強關注。再者,未來壽險公司在金融不穩定的影響下,有關財務透明、資本適足性都是主管機關與壽險業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
參考來源:中國時報、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