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挑戰與布局 改善經濟體質為要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工商時報共同主辦的《工商40產業趨勢論壇》於昨(22)日在台北萬豪酒店隆重舉行。論壇的主題是「台灣的挑戰與布局:產業轉型、投資與資本市場」並分3場座談分別討論數位轉型、台灣的資本市場與投資、並檢視台灣當前的布局與面對的挑戰作為總結。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持續關心國際脈動及台灣的經濟發展方向,並自2017年以來舉辦多場活動與座談,時值工商時報40周年社慶前夕,共同策劃舉辦此一活動,具有非凡意義。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特別表示,希望能透過這些議題的探討,務實的面對科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並重新思考國際產業分工布局的台灣角色定位。余範英董事長也特別感謝工商時報,希望未來能與工商時報持續關注並紀錄台灣經濟的發展。
台灣數位轉型刻不容緩
創新科技衝擊全球市場,過往涇渭分明的產業界線,已經開始變得逐漸模糊,而在這樣的浪潮之下,「數位轉型」是每個企業不得不正視的課題。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詹文男指出,數位轉型是台灣產業刻不容緩的議題,台灣各產業若進行數位轉型,高科技產業將有望再增加33~54億美元,整體市值將有望達3,400億美元。而台灣過去已在硬體產業上創造榮景,更應該趁勢抓住雲端、大數據等未來趨勢,才能在創新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工商時報共同主辦的「工商40產業趨勢論壇」昨(22)日登場,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致詞表示,「數位時代來臨,帶給現今的社會挑戰,台灣應思考自己擁有的資源有哪些,加以整合並創造優勢。」
詹文男表示,數位轉型已正在快速發生,包括產品與服務創新、生產流程領域的創新、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等,都已逐漸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他舉例,如全球知名物流公司UPS在非洲盧安達,以無人機運送血液包等人道救援物資,並直接從貨車上發射無人機進行送貨,且無人機還可自動飛回貨車補貨,「就是物流產業的數位轉型」。另外,例如UBER等創新的共享經濟模式、通用電器將數據融入解決方案,都是數位轉型的案例。
不過,數位轉型將帶來多大的動能?根據WEF(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報告指出,數位轉型將在未來的10年內,對產業與社會帶來極大利益,預估將達100兆美元的價值。詹文男指出,對台灣產業來說,數位轉型不只可提高營運效率,也能藉由數位經濟快速擴張,突破原有的發展困境。
詹文男認為,台灣產業硬體實力堅強,但面對新經濟來臨,應抓緊未來趨勢,從「技術轉型」開始做起,導入AI、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先讓工作項目數位化。再來,則是「制度轉型」,包括人才選用、內部規章以及績效評估等,建構數位化的友善環境。最後則是「基因轉型」,把數位化內化至企業文化與思維中,「就像是輸血、混血、換血,是完整的過程。」
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則強調,企業或機構進行數位轉型時,需要以「人」的需求為出發,從而串起裝置(手機、行動裝置)、系統(應用程式管理、平台、數據分析管理)、資訊(商家目錄、目的地、位置、時間等),「如果你的解決方案必須依賴既定規則,就不可能跟上人的需求。因此在打造解決方案時,首重應變與學習的能力。」
以中國消費巨擘美團外賣為例,「美團串起顧客、商家及外送的騎手,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定位用戶位置,把用戶所需的商品即時送達,打造完整生態圈。」「亞馬遜AmazonGo也是相同案例,透過硬體的攝影機、軟體的人臉辨識,結合雲端運算、機器學習,打造消費者『拿了就走』的全新消費體驗。」
而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台灣的挑戰在哪?朱雲鵬認為,「人才培育」是台灣當今面臨最嚴重的瓶頸,台灣不少學子常常會選擇「名字聽起來輕鬆的科技」,加上技職教育「普通化」,以及大專院校的研究內容與產業日益脫節,導致多數學生踏出校門後,才發現無法與企業接上「最後一哩」。
不過他也指出,業界與數位轉型密切相關的科技,薪資普遍高於其他,反映出台灣產業界對數位轉型仍有強烈需求。若台灣要跟上數位轉型的腳步,需從整個教育體系(老師、學生、學校)開始改變。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出席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工商時報主辦的「2018工商40產業趨勢論壇」時表示,談數位轉型一定要先有經濟規模來支撐。企業要往上提升,就要善加利用各公司在產業生態裡形成合作及運作關係, 適當的扮演一個可升任的角色。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林榮賜則認為,即將到來的5G,將翻轉全球各個行業,企業必須懂得抓住新時代的契機並進行突圍,他建議企業可以從技術及軟體兩個方向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尤其要從擁抱軟體、開放原始碼(OSS)開始,再應用這些付費軟體熟悉其開放原始碼的文化及機制,轉換成自家可以利用的機制,這個是關鍵。
杜書伍強調,物聯網、雲端、AI人工智慧,似乎就是產業轉型升級最常提到的「工具」,可是這些新技術卻又感覺遙不可及,讓大家產生很大的恐懼感甚至壓力。
但其實企業要往上提升,杜書伍說,重要的是ERP做得好不好,ERP做得好,企業就可以展開拓點、拓展不同領域甚至國際化。另外,像聯強為了往上提升所投入的成本也愈來愈高,像投入數位研發1年就要花7億元。
林榮賜分析,全球電信業目前處於非常挑戰的年代,語音營收下降、數據市場接近飽和、難以彌補語音營收的下降。從2016年開始,全球電信產值一直下滑,不只台灣、全世界都是如此,更可怕的是投入成本愈來愈多,但獲利愈來愈少,剪刀效應愈來愈明顯。
至於如何突圍?林榮賜認為,在核心業務之外做一點新的延伸,例如像中華電信就已投入網路安全及管理甚至跨足物聯網、大數據、AI,當進入新的市場,就可以展開新的業務。
台灣資本市場不佳 需增加內部經濟實力
近年大陸、香港、新加坡、韓國都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搶企業、搶資金、搶獨角獸,台灣面臨嚴峻考驗。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系教授葉銀華昨(22)日指出,經濟產業發展到哪、資本市場就會發展到哪,「山還是要高才有神仙,水還是要深方有巨龍」。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工商時報昨日舉辦「2018工商40產業趨勢論壇」第二場「台灣的資本市場與投資」論壇中,葉銀華指出,台股過去市值約是韓股7成,現在市值雖維持7成,但周轉率卻只剩韓國的6成,代表流動性變差,「仙力降低、龍也縮小」。
葉銀華提出解決之道 ,一是挖掘未來優勢,包括讓台灣隱形冠軍二代接班、發展高達1、2兆元的長照產業、製造業加速AI自動化及數位科技;二是延展現在價值,像是建立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機制(TISA)、勞工退休金開放自選投資制、開放證券商經營私募基金業務,並允許私募基金得成為保險業資金的投資對象,把金融業人力擴展出來,加大市場流動性;第三則是扶植新創產業,引進基石投資人,以利新創產業籌資與發展、開放大型無獲利公司發行無擔保公司債或無擔可轉換公司債。
勤業眾信董事長郭政弘分析,今年第三季為止,台灣新掛牌上市的公司家數、金額與去年同期都是成長的,全年掛牌公司家數有望突破60家,預計募資350億元左右,跟過去5年相比,算是不錯的成績。
國發會主委鄭貞茂則表示,台灣資本市場就企業角度來看,對中小企業募資環境是友善的,在台灣掛牌成本是大中華區最低、程序也透明,雖然台股的市值、周轉率比不上韓國,但台股市值占GDP約150%,代表資本市場對經濟的支持不低於他國。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指出,當前政府必須在「外在威脅」催生創新產業發展,與國內既有產業抗拒創新的拉扯下,找到可協助推動我國創新的平衡點。
怡和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王伯元強調,中美貿易戰對台灣是危機也是轉機,「得人才者得天下」,政府應盡速協助台商返台,盡快改善五缺(缺電、缺水、缺地、缺工、缺人才),建立好廚房。
王伯元說,政府不用下指導棋,只要營造好廚房(投資環境),由大廚(企業)決定菜色,以「輔導」代替「主導」,以「協助」代替「管理」,以「支持」代替「規範」,政府提供完善的投資平台,企業自會靈活發揮。
台商應布局人才優化 在貿易戰中立足
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昨(22)日表示,大陸近年來土地租稅及勞動成本均大幅提高,環保規範趨於嚴苛,投資優勢下降,加上2018年9月實施「CRS(共同申報準則)」、美中貿易大戰又增溫,大陸台商有回流趨勢,2017年獲利匯回台灣金額達1,015億新台幣創下新高,另外,2018上半年外資在台交易土地比數已達1,531筆、總面積達到34.15萬坪,創統計新高,返台投資已成為台商選項之一。
「2019年台灣布局與挑戰」座談,由金融研訓院顧問許嘉棟主持,包括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經濟評論者馬凱以及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共同針對台灣身處全球變局,台企該如何在布局上善用先天資源與後天人才優化,立足於全球貿易戰角力。
中美貿易戰對全球影響讓各方憂心,經濟評論者馬凱更直指台灣現面臨九大危機,包括AI浪潮衝擊、中美貿易大戰、資金浪潮退場、大陸關閉世界工廠後經濟下滑、少子化、教育全面失敗、台灣被孤立於自貿區、台灣對大陸優勢不再、不畏死的知識分子已消失20年等。
馬凱指出,九大危機中,首當其衝即AI浪潮,影響直逼200年前的工業革命,台灣要找出生存空間,不要像過去中國變成次殖民地,而是搶進贏者圈跟著向上。
另外,中美貿易戰已不是貿易戰,而是中美霸權爭奪戰。馬凱認為,川普現在就是採用雷根的策略,而且現在不像當時還有蘇聯、日本,現在只有一個大陸對手,川普會用一切手段讓大陸不能再起,所以不會只是貿易戰,是全面大戰,而與陸、美貿易關係最密切的台灣是最尷尬的,如何自保降低衝擊。
馬凱說,他也擬定好了藥方,雖然AI革命正醞釀,但主導AI發展的正是美中兩大國,而這中間會有許多細縫,「台灣最擅長就是在夾縫中生存,相關產業與技術,台灣都是佼佼者,比其他國更有機會」。
他認為,台灣可以接手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因為過去的工廠都是台商過去的,但現在大陸、東南亞工資都高漲,台灣重新有優勢,設立自貿區也是個吸引台商、外資的一個好藥方。
許嘉棟則指出,台灣經濟目前處境內外交逼。國內投資與外來投資依舊低迷、年金改革對國內消費產生抑制作用、兩岸關係趨於緊張使陸客來台降溫,兩岸經貿投資關係的進一步拓展不易、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與貿易產生負面影響、中國大陸經濟下行風險提高、以南向取代西進之效益尚待觀察。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指出,不管東南亞或已開發、開發中國家,過去1年面臨很大的產業政策、法規調適,台商要投資時要看最新的資訊以免錯失許多機會。星、馬、泰每年對外投資超過150億,而且從製造業、服務業、新經濟都有,過去政府招商引資沒有把他們當重點,未來要引進外資時,應該也要納入。
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認為,東南亞與南亞各國擁有令人稱羨的人口紅利,各國資本亦紛紛注入該地區,且該地區部分國家大力推動經建計畫與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地區發展潛力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