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檢視擴大內需方案 應提振民間對經濟前景信心並照顧弱勢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受美中貿易戰及全球經濟需求放緩影響,近來國內外主要預測機構均示警,今年全球經貿動能將減弱,台灣輸出成長率勢必受影響,此時,內需就成為驅動經濟成長的主力之一。
今年一月,行政院提出四百億元擴大內需方案,內容主要有五大面向:
第一,減稅促銷費:包括調高綜所稅標準扣除額、調降綜所稅最高稅率至40%。
第二,促進國內旅遊:包括推全台40小鎮套裝旅遊、擴大國旅暖冬補助方案、擴大吸引重點十國旅客來台、積極爭取國際會議來台舉辦、吸引國外企業來台辦理企業會議及獎勵旅遊、調高外籍旅客購物現場小額退稅金額上限制4.8萬元。
第三,獎勵節能消費:包括鼓勵節能低碳消費,如補助民眾購置電動機車、電動汽、機車免徵貨物稅、購買電動機車,持續享有補助。
第四,促進投資:積極推動台商回台投資、強化對中小企業財務支援、研議修正企業併購法、國發會持續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智慧機械與5G投資租稅抵減。
第五,公部門帶頭投資:包括加速推動都更、危老屋重建、加快興辦社會住宅、積極推動前瞻建設、增加國營事業投資金額。
擴大內需方案乃透過消費與投資提振內需,國發會副主委鄭貞茂表示,盼達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2.4%到2.6%的目標。
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在院會中表示,今年整體公共建設計畫規模達3,927億元,較107年度相同基礎預算數增加281億元,增幅7.7%,各部會務必提升公共建設預算執行率,以帶動民間投資、擴大提振景氣;國營事業2019年度預算投資2216.4億元,項目包括電源開發、電力擴充、石油煉製和天然氣產能擴充,以及擴建供水設施等。這也顯示,為了因應美中貿易衝突等不確定因素對經濟成長的干擾,政府將透過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提升內需的作法,維持經濟持續成長。
內需消費成長不如預期 首季經濟成長率下修
在政府推出擴大內需方案的四個月後,政府公佈數據檢視初步成果,結果不如預期。據聯合報報導,主計處公布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1.72%,較今年二月的預測數值1.82%,減少了0.1%。
擴大內需 政府應提振民間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根據《中華日報》的社論指出,在國際經濟環境不明朗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是確保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但政府在高喊擴大內需的同時,更應以具體行動提振民間對於經濟前景的信心,否則恐流於空談。政府部門應該注意一些問題,否則拉抬消費與投資的效果恐將打折。首先,從民眾的薪資變動和消費者信心來看,如何在短期內讓民眾願意,甚至勇於消費,政府部門還得多花點心思。其次,企業的投資意願也有待提升。以國發會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觀察,去年十月之前還在代表景氣擴張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至十二月已急跌至四十四點八;尤其是其中的「未來六個月的景氣狀況」更連跌七個月,到去年十二月已跌至三十三點二,為二○一五年九月之後的最差狀況。面對如此快速的變化,政府部門也不能不謹慎應對。
也由於民間投資恐將趨緩,台灣經濟研究院預估今年的投資成長率雖達百分之四點四,高於去年的三點五五,但民間投資幾與去年持平,投資動能主要來自於政府與公營事業,而且政府投資成長達百分之十點二三,比去年多出一倍多。換句話說,倘若政府無法促進民間投資,則今年GDP當中的投資成長也只能來自於政府之力。
無論民間消費或民間投資,都與民間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有相當大的關係。政府試圖提振內需,應首重提振民間信心。台灣省商業會顧問戴肇洋亦有相同看法。根據工商時報報導,戴肇洋指出,政府期待未來透過擴大內需,藉以促進台灣經濟持續成長,其關鍵之舉其實在於提振民間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根據工商時報社論指出,面對景氣降溫,行政院雖然已提出擴大內需方案,但此一方案大多是既有措施的繼續執行,或略為加碼推動,例如促進國內旅遊、補助節能家電的購買、爭取國際活動在台舉辦、加速都市更新以及促進台商回台等措施,這些措施多屬長年以來例行的工作,既無法估出這些措施可提升多少經濟成長率,也無法推算可創造多少工作機會,在全球景氣降溫,台灣經濟走疲的非常時刻,這樣的提振力道實在太小,小到幾乎沒有存在的感覺,平淡到像一杯白開水,實在太不相稱,如此所謂擴大內需,能起什麼作用,非常令人懷疑,蘇內閣自應重新檢視,加以強化,並以提振民眾信心為首要之務。
擴大內需方案應照顧弱勢
根據經濟日報報導,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歷任政府多有刺激消費的方案,只是內容大同小異,建議應該要加入新思維,否則家電、汽車這類商品久久才購買一次,若補助項目與以往相同,難以達到刺激效果。
孫明德建議從三方向加碼,第一,以台灣消費結構來說,住、食、交通類的花費占比較高,可在這3大類尋找新的產品給予補助,由於消費金額偏高,更能提升消費成長率;其次,可從民眾購買頻度較高的交易行為著手,如食物、交通費或是民生用品等,這樣民眾才會有感。第三,老人、小孩有不少重要支出相當必要且金額不小,如健康照護、教育等,孫明德指出,若能在這些地方給予補助,可進一步達到照顧弱勢的政策效果。
根據工商時報報導,政大財稅系教授黃明聖指出,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應考慮指定消費用途,如過去的消費券形式,而非現金或無限制用途,且經濟紅利的政策原意是刺激經濟,若能限定用在對我國經濟有助益的國貨或綠能產品更為合適。黃明勝也表示,在照顧弱勢部分,我國本來就有社福補助,須審慎考量重複補助效益,並藉機重新檢視我國對中低收入戶的標準是否適宜。
不具名財稅學者表示,如果政府要發放給經濟弱勢者,以社會福利機制找出真正弱勢族群較適合,若採用報稅資料容易誤發給高收入者。此外,「弱勢者會將這筆費用投入到購買衣物、食物等民生用品上,經濟效益會比高收入者存在銀行更好。」
擴大內需可和電子支付結合
據蘋果日報報導,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指出,政府要擴大內需,建議可以和電子支付結合,如台灣Pay、apple pay等,透過電子支付來提高台灣無現金的使用,和國際接軌。林建甫也說,政府一連串的提振內需消費,如暖冬旅遊補助、家電補助等,如何把國內消費拉起來是正確的思考方向,但背後財源並非是「稅收超徵」,稅收多徵是預算數編列很低。
林建甫表示,編列稅收預算是前一年運作且各單位報上,過程冗長且無法掌握,導致預算數和實質稅收,差距很大 ,這非財政紅利而是預算編低,對預算編製可以和智庫(例如台經院)合作,對預算稅收上掌握更準確。
改善政治與經濟環境為首要之務
根據聯合報報導,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指出,經濟雖有風險但不至於到經濟危機的程度,應堅持採「包容性的成長」,不僅要拚經濟,還要顧所得分配及全民福祉。前財長張盛和表示,必須審慎評估中美貿易戰對我國經濟影響有多大,若影響重大,政府可能要加碼公共投資,但財政工具效果有限,整體政治和經濟環境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徐仁輝說,外界不要把債務當成怪物,台灣的債務占比相較其他國家並不高,發紅包當然不好,但若拿來進行資本支出、增加投資效益就是好的。政府不要債留子孫,但也要種樹給後代乘涼,不要當分配型的政府,要當建設型的政府。
政府應處理結構性問題
根據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訪問台灣大學經濟學系陳添枝教授,陳教授指出,擴大內需方案政府已經做很多次了,每次的內容都大同小異。和過去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次的民間投資成效還不錯,這也與中美貿易戰台商回流投資有關。
陳教授認為政府提出擴大內需的作法尚屬正確,但現在經濟成長力道很低,最大的問題是在於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的因素可能是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成長趨緩等,政府應在經濟結構上提出改革,這是需要長時間的改革才能看出成效。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中華日報、工商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