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鴻海改採9人集體決策模式

鴻海改採9人集體決策模式

鴻海法人說明會於108年6月11日召開,S次集團總經理劉揚偉提出三對策應對美中貿易衝突,並宣布將以 9 人經營委員會方式管理鴻海集團。鴻海集團未來將面臨許多挑戰,對內,群體決策是否會影響決策效率?對外,要如何因應來自政治和人工智慧(AI)的兩大威脅?

劉揚偉提三對策應對美中貿易衝突

據經濟日報108年6月11日報導,鴻海董事候選人之一的S次集團總經理劉揚偉今(11)日在鴻海法人說明會開場致詞指出,鴻海已有三對策應對美中貿易摩擦的長期發展對策。劉揚偉表示,第一、郭董事長多年前拋出「雲移物大智網」策略迄今,2016年鴻海集團投資夏普,2017年鴻海在美國威州也有對應佈局,面對美中貿易衝突這佈局異常重要。

第二、鴻海集團「執行力」也能快速反應市場,有任何需要都能將生產鏈搬移至所需的地方。

第三、鴻海全球化發展在多年佈局已經有16個生產國家,這些中國以外產能足以應付美國產品生產需求,只要環境以及客戶需要,都能在這16國擴增產能。

「經營委員會」9人名單出爐

據鉅亨網108年6月11日報導,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前指出,接下來不會是專業經理人制,而是新治理模式。對此,劉揚偉於法說會宣布,未來將以 9 人經營委員會方式,管理鴻海集團營運。

9 人名單中,有 4 名鴻海下屆董事候選人,包含 S 次集團總經理暨京鼎董事長劉揚偉、集團副總裁暨亞太電董事長呂芳銘、工業富聯 (FII) 副董事長李傑、鴻騰精密主席盧松青,不過,夏普會長暨社長戴正吳,並不在名單內。除董事候選人外,另外 5 名人選分別為,鴻海集團副總裁暨集團總財務長黃秋蓮、夏普董事候選人林忠正、鴻海 B 次集團負責人姜志雄、富士康執行總經理林政輝、鴻海財務長黃德才。

據科技報橘網站報導,劉揚偉表示,未來經營委員會每週將召開一次,重大議案需要經過三分之二委員通過,送交董事會決策。他指出,這是新的經營模式,由經營委員會領導鴻海集團。

觀察鴻海新設經營委員會,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經營委員會類似台塑集團先前的 5 人小組機制,因為鴻海集團旗下事業群各有專長,需要透過共識決的方式凝聚決策,此次經營委員會採取奇數成員,並設定共識決制,這有助推動鴻海集團未來共識決策模式。

不具名外資法人代表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指出,經營委員會成員都具代表性,其中 4 名董事候選人代表鴻海未來在 5G 通訊、車用光學模組、半導體、以及工業互聯網等主要發展方向。另外 2 名經營委員會成員姜志雄和林政輝,代表客戶蘋果(Apple)主要產品在鴻海集團內對應的負責單位,林忠正代表鴻海深耕電視和顯示器的決心,此外黃秋蓮和黃德才則代表財務單位的立場。

鴻海走向透明化 每半年舉辦法說會

根據ETtoday新聞雲108年6月11日報導,劉揚偉表示,鴻海看到兩個重要的趨勢,第一個就是企業數位化的轉型,第二個就是工業4.0在製造、醫療、運輸的應用,這三個在鴻海內部分別稱為工業互聯網、車聯網、健康互聯網,這些都包含在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並且在技術和產品的布局,都已經各個不同的事業群看到綜效。

劉揚偉表示,關於透明度的部分,鴻海會朝著越來越透明的方向努力,未來將會定期舉辦法說會,以每半年舉辦一次為主,並且會由未來的董事長直接做報告。

可能面臨的三大營運挑戰

據經理人月刊108年6月11日報導,對現階段的鴻海來說,集體決策或許是最好的營運模式,但群體決策也存在幾個問題。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梁定澎在《決策支援系統與企業智慧》中提到三大挑戰:

第一,決策效率低落:過往,郭台銘可以憑藉個人智慧與經驗,在面對市場變化時,迅速做出決策,提早做出防範措施。如今,9 人小組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看事情的角度不盡相同,為找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勢必需要較長的討論時間,可能會錯過決策最佳時機,降低應變的彈性。

第二,個人或群體獨大:一般來說,集體領導的成員應處於相等的地位,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與時間發表想法。然而,在實際的決策中通常很難達到平衡,有可能陷入某個較重要的個人或部門獨自決策。

第三,著重個人目標:小組成員的專業不同,對問題的定義也不同,按常理,人會對與自身相關的議題特別敏感,就可能發生決策目標偏離組織目標、轉向個人目標的情況。

鴻海集團面臨嚴峻考驗

據《金融時報》108年6月11日報導,鴻海集團面臨嚴峻的挑戰:要如何因應來自政治和人工智慧(AI)的兩大威脅。

據經濟日報108年6月11日報導,在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川普政府鷹派官員想辦法要讓兩國科技業「脫勾」之際,鴻海集團成為「夾心餅乾」,在此同時,鴻海集團也試圖因應AI帶來的影響;AI的發展正引領市場由大量生產的模式,轉向生產更加利基取向、更高利潤的產品。

美國政府上個月提高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稅率至25%,又將華為列為貿易黑名單,促使台灣代工製造業者連忙將一部分生產線移出中國。麥肯錫資深合夥人庫恩茲(Jean-Frederic Kuentz)指出,企業短時間內複製在中國已有的生態系「幾近不可能」,「第一個問題沒有足夠人力,第二個是供應鏈,這是很大很頭疼的問題」。

鴻海和台灣同業以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為主體的最後幾波科技周期著重於規模的策略,反而讓他們難以調整。

此外,鴻海集團暴露在中美貿易戰的風險中,鴻海集團逾100萬員工有90%在中國,又是中國最大外銷業者,去年在中國外銷總金額占4.2%。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鉅亨網、科技報橘、ETtoday新聞雲、經理人月刊、金融時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