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低薪、高房價 「青世代」成了最苦的一群

低薪、高房價 「青世代」成了最苦的一群

編按:無殼蝸牛運動今天屆滿卅年,「住不起」的問題依然無解。薪資凍漲、房價高漲,購屋負擔加重幅度擴大近十倍,住房問題更加嚴峻,年輕人買不起房。學者表示,資產分配的世代不平等惡化,是年輕人翻不了身的原因之一。年輕人若沒有希望,不是國家社會之福。學者建議,解決當前的房市問題,首要健全屋市場機制,讓市場資訊公開透明。

據聯合報108年8月26日報導,卅年前,房價高漲引爆民怨,一九八九年八月廿六日,上萬人夜宿台北市忠孝東路,吹響台灣居住正義社會運動的號角。無殼蝸牛運動今天屆滿卅年,「住不起」的問題依然無解。從無殼蝸牛運動到巢運,巢運發言人彭揚凱說,卅年來住宅改革始終不敢面對市場的結構性問題,而隨著經濟成長趨緩、薪資凍漲,問題反倒更嚴峻,「青世代」成了最苦的一群。

卅年前的今天,無殼蝸牛運動總指揮、國小教師李幸長高喊:「住宅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不是商品,更不是玩金錢遊戲的籌碼!」他一聲令下,上萬人就地躺在當時全台北市地價最高的忠孝東路,抗議暴力、聚斂的金錢遊戲,讓多數人淪落為無殼蝸牛,或一輩子成為背著房貸的屋奴。

回首過去,李幸長說,「高房價的問題還是沒解決」,而且年輕人更買不起了,年輕人若沒有希望,不是國家社會之福。

近十六年來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從六點○一倍,去年加重到十五點三二倍,購屋負擔加重幅度擴大近十倍,但民眾實質經常性薪資幾乎原地踏步。卅年來政府推出不少政策,包括廣建國宅、購屋低利貸款、租金補貼、社會住宅,乃至於最近加碼的單身婚育租金補貼等,彭揚凱說,諷刺的是,購屋優惠貸款反倒成為支撐高房價的重要財務機制。

「結構問題沒改變,但問題型態改變了,」彭揚凱說,卅年前共眠在馬路上的人是學生、公教人員和有點保守的中產階級,卅年後的現在,經濟成長趨緩,所得停滯,但房價仍居高不下。當年抗議的中產階級,辛苦一點可能還是可以買下房子,但現在卅、四十歲左右的青世代,買房不可能靠薪水,只能靠家庭、靠父母,讓台灣社會貧富階層分化更嚴重,無屋者的下一代更難累積資產。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指出,資產分配的世代不平等惡化,是年輕人翻不了身的原因之一。按照購買力來計算,一九七八年以後出生的世代,平均較前一世代少了近兩成的收入,但自二○○三年的低點至二○一八年以來,台灣平均房價所得比卻已經漲了一點九二倍。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曾旭正則說,高房價與高地價不僅影響年輕家庭的房事,也影響企業經營者的心態、改變實業投資的力道、影響商業經營者將房租成本轉嫁消費者,同時也影響政府的城市治理。當整個社會將過多的資金投注於沒有生產力的房地產,長遠下來只會自食惡果。

據天下未來城市專欄108年7月1日報導,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面對當前的房市問題與政策,提出優先次序主張是:

1、健全屋市場機制,讓市場資訊公開透明,其中租屋市場(黒市)更是應優先解決,同時實價登錄改進也是關鍵。

2、透過房地產稅制及金融制度的改革,以減少房屋商品化的誘因。嚴格區分「自住」及「非自住」的持有成本,拉大彼此的差異,以保障自住需求,抑制非自住需求。

3、公平效率的提供多元的住宅補貼,檢討當前住宅補貼的資源配置,分析住宅補貼的成本效益。其中應以租屋補貼的資源最為優先且提高分配比例,而租屋補貼又以租金補貼較具公平與效率。社會住宅應重視弱勢家庭的協助及增加比例,而非只強調興建戶數。

4、重視住宅的居住安全、品質與環境,落實住宅法,定期檢查居住安全,建立老屋健檢制度。租屋居住品質的改善應予重視。

 

資料來源:聯合報、天下未來城市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