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馬凱:搶救「低薪」須注重需求與供給面

馬凱:搶救「低薪」須注重需求與供給面

編按:台灣的低薪問題始終未能有效改善。經濟評論家馬凱認為,欲解決低薪問題,必須先釐清問題的真相,進而揭出根本原因,方能籌謀具體的解決辦法。馬凱從需求面與供給面提出低薪解方,在供給面,應著重人才培育,將不適任的大學轉型成為符合經濟發展與科技潮流的新型態技職體系。在需求面,對於最有助於增加就業需求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政府應給予政策優惠,並且推動Al、5G、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創造台灣的競爭優勢。

據ETtoday新聞雲108年9月24日報導,經濟評論家馬凱撰文指出,台灣薪資之所以倒退多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薪酬的內涵已與過去大有不同。在這17年間,由於勞工團體的政治遊說産生巨大功效,工時不斷縮短,勞工的工作條件及福利不斷提升,同樣的名目薪資已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要做時間序列的比較,就必須將這些非薪資的部分再折算成相同的標準,然後判斷其相對高下及變動情況。在未做此調整之前,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薪資必定不是倒退17年,到底是多少年,或者甚至是否倒退,都有待斟酌。同樣的,計算薪資所得占GDP的比重,近年來僅達44%,較1990年之51.04%為低,也有類似的問題。至於薪資成長幅度低於經濟成長率,至少部分來自相同原因。在此問題未獲澄清之前,這些聳人的說法,其立足點均大可質疑。

另一個思考的角度是,與他國相較,抱怨台灣薪資偏低。然而,各國相對物價差別甚大,只看以美元計算的名目薪資,其實並無意義。因而從事國與國之間的比較,更受到重視的,乃是以PPP(真實購買力)呈現的真實薪資水準。根據lMF所公佈的統計,近年來,台灣的每人所得高居英、法、日、韓等國之上。與此密切相關的真實薪資,亦有類似情況:手邊的2014年統計,台灣高於香港而與南韓不相上下;但若同樣調整非薪資報酬之後,可能會更有利。

充分考量這兩個因素之後,台灣的薪資仍然偏低、或者應該更高的條件,才真正值得深入探討。一個國家的薪資水準偏低,要追究原因,必定要從供給與需求這兩面著手。在需求面,近20年來,台灣出現了一些政策上的偏差,抑低了平均薪資。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政府顯著地偏愛所謂的高科技產業,而給予十分優厚的租稅及政策優惠;大多數傳統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則相對受到懲罰。

由於前者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度較高者為主,而後者則泰半屬高勞動密集者;因此這兩類企業的發展就前者過度而後者則不足。二者性質的差異,就決定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高低。在一定的資源限制之下,對勞動的總需求即會因此政策的嚴重偏好而大為降低,從而壓低了薪資水準。尤其當技術人力,不論是高階的技術人才,還是中低階的技術人員,因種種因素而數量受限時,平均薪資水準更受到其他人員的拖累而更往下降。

同時,大量的中小企業,尤其是服務業廠商,資本與技術投入因力有未逮而相形見絀,從業人員的生產力也就相對偏低,所能獲取的薪酬自亦無法提高。因而對一般並不具備特別技能的勞動者的需求乃大受壓抑,這對平均薪資水準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再就供給面而言,行之30多年的教育改革,一面廣設大學,一面將許多為企業培養大量學以致用的技術人力的技職專校改制。使得眼高手低、不屑降尊紓貴投入三K職場(意指工作性質中有「骯髒」、「危險」及「辛苦」要素的工作)的大學生急遽擴增;而原本即被視為次佳選擇的眾多技職學校更加乏人問津。於是儘管由於技術人力日漸短缺而使其薪資快速攀高,但所占比例則大幅萎縮;而數量遠高的大學生紛紛投入薪酬偏低的工作,就嚴重拖累了平均薪資水準。

綜上所述,要搶救低薪,真正的治本之道,就是要釜底抽薪,針對需求與供給這兩面,直接去除抑低薪資的因素進而極力補強,化阻力為助力,方能扭轉頹勢。

大力提升對勞動的需求,最有利於提高薪資;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發揮台灣既有的優勢,進而創造出更大的競爭優勢,使百業蓬勃發展.經濟蒸蒸日上;尤其是掌握全球經濟未來走向,為即將成為主導力量的Al、5G、互聯網等新興產業預為綢繆;則薪資水準如旭日東昇,不可限量。

與此同時,一切經濟政策都應以促進就業優先;過去種種扭曲產業結構、大力摧殘就業需求的偏差,都要儘速改正,甚至在一段時間之內,不妨矯枉過正,以迅速恢復平衡。對於最有助於增加就業需求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尤應早日給予公平機會。不過,許多處於邊緣狀態競爭力偏低因而付不出高薪資的業者,必須有效加以輔導,使能與時俱進獲利及員工薪酬都能同步提高。

供給面的首要之務,就是立刻著手改正教改所造成的嚴重偏失。目前深受少子化衝擊而致招生困難、教育品質低落乃至已奄奄一息的一般大學及科大,應採取幾個措施補救:第一,建立嚴謹而公正的評估機制,一方面將績效落後的學校逐步淘汰,一方面則獎優懲劣,鞭策所餘學校力爭上游,為企業與整個社會培養優質人才。

如此,技職體系所面臨的致命壓力乃可略獲喘息空間。但此猶有不足,必須以更具體的手段大幅提升對技職教育的青睞。一個簡單而又能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馬上從向來以優異的技職教育傲人的德國、瑞士等,引進具標竿作用的若干技職學校,全盤照搬其師資、課程、教學方式,在國內造成轟動吸引各方精英踴躍投入,並且成為所有企業爭相求取的人才。技職教育的形象即可一舉翻轉。

與此可一時並舉的,是從美歐等一流世界名校,爭取來台設立分校,同樣,要求原汁原味,不做任何畫蛇添足的蠢事,亦可令封閉久矣的大學感受強大壓力而被迫見賢思齊。則一方面可以極大程度提升教育素質、爲社會培養更高明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讓優秀的年輕學子有所選擇不必離鄉背井楚才晉用。

當形形色色各類人才比比皆是,充分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其高素質與技術含量令生産力大為提升,薪資水準自亦隨之大幅升高。而且這更代表整體社會成員的褔祉與滿意度水漲船高,其意義已遠超過區區薪資水準的高低。

馬凱長期關注低薪問題,並且注重人才培育。據聯合報107年1月5日報導,馬凱撰文指出,要為年輕人加薪,正本清源之道,就是進行第二次教育改革;將多出來那一半大學與科大的泡沫抹去,轉型成為符合經濟發展與科技潮流的新型態技職體系。眼前有一捷徑:與頂尖民間企業合作,從德國引進一二優秀技職學校,依實驗中學辦法設一原汁原味分校,完全脫離既有的僵化管制,打造出企業與年輕學子攘臂相爭的明星學校,為台灣注入一股活泉。

若更能拿出魄力,將國內油、電、水價格調整至國際平均水準,而以所獲資源投入創造就業、提升技術的正途,薪資逐年升高,絕非天方夜譚。

(作者馬凱是社會企業公約基金會創辦人,經濟評論家)


資料來源: ETtoday新聞雲、聯合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