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台灣的科技與文化共融仍有待加強

台灣的科技與文化共融仍有待加強

編按:文化是創新經濟的重要底蘊,透過科技的力量可以推動國民創造力發展、藝文創作與公眾藝文近用,成為繁榮經濟的新動能。但是,台灣的科技與文化跨域共融仍有待加強。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撰文指出,有三大誤區阻礙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分別是藝術與文化的門戶之見、欠缺藝術驅動力、缺乏從藝術帶動文化市場化。

據聯合報108年10月24日報導,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撰文指出,每年十月科技與文化高峰論壇都讓人再次省思,台灣身為科技硬體大國跟文化軟體大國,為何遲未能有力接合(lash-up)?

一個有效的設計,需要科技,還要注意文化上的需求,最後創新才會帶動「市場」。

我看過很多熱銷的文創商品,但科技含量低,設計以通俗文化挪用,離科技與文化共融還很遙遠。我也看過很多酷炫科技用來展示文物,但只是視覺、互動、套用傳統內容,離超越文化甚至改變文化有段距離;更重要的是無法形成內容持續創新及科技逐漸市場化的良性循環,帶不動整體變革及市場優勢。

歸根結柢,有三大誤區阻礙了融合之路。

一、藝術與文化的門戶之見,加上設計界的刻意忽視,讓處於科技與文化融合中介鏈接的設計斷鏈。

設計界認為設計目的是解決問題,文化藝術只是錦上添花。而所謂精緻藝術的主流思考,貶抑商業藝術,認為藝術如果跟市場掛勾,即喪失美學地位。需求方貶抑文化藝術、藝術界排斥商業,使得設計只會粗暴對待文化,而藝術界則避免被科技拖下商業。以致利用文化科技優勢創造台灣新經濟的口號,並未被接受,遑論形成動能。

二、藝術才是促成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推手,但藝術與科技卻被剝離出來成為孤立的領域。拿掉藝術驅動力,正是台灣文化與科技難以融合的重要斷鏈!

文化是生活的智慧結晶,藝術是試圖超越文化轉變文化的事件!但要超越,先得靠藝術破我執,文創不講藝術層次就低了,再怎麼設計都是低點起步。要講未來性,只有超越二字,也就是說靠藝術。要講可持續性就是講不斷超越,也就是不斷藝術、再藝術。

如果科技與文化融合要能產生創新的動力,必須經由藝術。也可以說藝術是文化升級的燃料。

在學院派築牆封閉自己前,藝術一直是領先時尚的,如蒙德里安的「構成」名畫出現在聖羅蘭的服飾上,畢卡索、馬蒂斯、夏卡爾、米羅還有當代的大衛霍尼克,除了做舞台布景外也設計舞台及演員服裝。包浩斯的創作者鼓吹藝術、商品及社會願景的結合,即如現代董陽孜的字出現在雲門舞團、最近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大展等。

三、藝術唯有帶動文化市場化才能創造文化科技融合的價值生成模式。

日本美少女文化不但發展成具生命力的次文化,且帶動漫畫、電遊、VR、電影等系列產業,形成完整的價值鏈,其重要因素是來自藝術家的轉譯與帶動;由密宗三密法概念創新的火影忍者,由結合智能機械及類似5G的連線技術,攻殼機動隊由漫畫發展成電影,還有沉浸式體驗。

沒有由藝術開始,就沒有文化創意產業。顯示幕沉浸體驗先驅teamlab,始終有藝術的面向,堅信藝術可以改變「酷」的標準,透過空間的藝術美跟人互動,改變人的價值觀並顯示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可以創造絕美的感受,從而改變了人的想法,讓世界不同。科技界把teamlab當成顯示技術、文創界把它當成娛樂事業,實在是把起始點看太低了!

這三個誤區,造成台灣科技與文化融合牛步化及遲無經濟可持續模式的罩門。唯有打破成見,恢復藝術、文化、科技攜手探索價值創新模式,才能有不同的結果!

據工商時報107年12月13日報導,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撰文指出,藝術界觀察到「近年來最值得關注、也最令人憂心的特徵之一,是世界各地社會系統越來越多表現出重大的文化社會進步與明顯的退步的混合,包括:各種形式的排外主義捲土重來、性別、種族與社會特權的逆流、主張穩定壓倒一切夢幻的重現,解放的概念及新的壓迫形式的重現(如網路警察,智慧型空間監視系統等),這些現象一一浮現。

面對這個進步變成禹步甚至退步混合體的當今世界,藝術界可以做什麼?當然不只記載及反映混亂、或批判亂套的世界而已。文化與藝術也被賦予了將混亂轉化為創造性思考的機會,並指向一條思路:「從現代社會當前的危機中挖掘可能性並徹底改造當前狀態!」

 

資料來源:聯合報、工商時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