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悼》于宗先老師於2019年8月3日逝世

悼》于宗先老師於2019年8月3日逝世

編按:曾任基金會董事,並在知識界有莫大貢獻的于宗先院士於2019年8月3日逝世。于宗先院士長期擔任基金會董事,他關心台灣經濟發展,並在基金會研討會作出建言。于宗先院士的逝世令人不捨,基金會表示悼念與緬懷之意。

曾為基金會董事,也是知名經濟學者、中研院院士于宗先於今(2019)年8月3日於臺北辭世,享壽90歲。

于宗先院士與基金會淵源甚深,自民國84年11月13日起,擔任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民國102年1月25日,基金會變更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時,仍擔任董事。民國107年2月27日,于院士因身體不適而請辭董事。

據中央研究院院訊108年9月26日報導,于宗先院士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經濟學博士,六十年代回國後即加入本院經濟研究所,大力推動經濟學研究的國際交流、延攬培訓專業人才,並出任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職務。1980年則參與籌設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是臺灣少見同時參與中研院經濟所及中經院這兩個經濟學重鎮籌設及營運的學者,被譽為「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院士著力於臺灣的經濟產業論述及政策建言,出版專書10餘種,發表中英文論文170餘篇,主編中英文經濟專書30餘種,研究成果豐碩。除曾於中研院經濟所任職外,亦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副院長及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所長與董事長。獲頒中國統計學社終身成就獎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傑出貢獻獎。於1988年獲選為中研院第17屆院士。

于院士先後指導中研院經濟所、行政院主計處、中華經濟研究院建立台灣經濟計量模型,並發展為較完整模型,包括年度預測、半年預測及季預測,且定期分別公布經濟預測之數據,已成為政府年度預算及施政計畫主要參據,亦為企業發展提供所需資料,對經濟發展方向、政策規劃與檢討,均發揮其指引功能。

于院士熱心推動學術交流,首創大台北地區經濟研討會,定期舉辦達25年,對大學系所產生示範效果。於第一次石油危機,國內物價波動,于院士突破禁忌,籌開「全國物價問題研討會」,會議結論提供政府參考,因而啟開政府或學術機構舉辦全國性研討會之先河。此外,在中研院院士協助及政府與企業支持下,成立「中華演講系列」,開拓國際學術交流,邀請國際著名學者來台參加研討會、演講及訪問,將台灣經濟發展奇蹟推向國際領域,並對國內學界接觸國際經濟思潮,均有重大助益。

于院士在中經院主政時期,鼓勵研究人員在報章雜誌發表時論,而且默默地幫忙抵擋政治性干預,讓研究人員秉於專業勇敢真誠地臧否時事,並批判政府政策。一九九六年退休之後,于先生也加入寫通俗經濟文章的行列,對台灣社會的諸種問題提出前瞻性觀察和建言,還結集成好幾本書,同時有計畫地將台灣經濟各種問題,有序地寫成專書出版。

據大紀元108年10月10日報導,從中華經濟研究院籌備處時期就跟著于院士的中經院榮譽顧問吳惠林,他表示五年前,余院士在免疫力降低、右手麻木、行動不便,不得不放棄經濟研究和專書寫作時,還重拾青年時期的嗜好—寫新詩。利用左手抒發他對現實社會的感嘆,並於二0一四年三月結集成書,用「法天」筆名,以「感時花濺淚」為書名出版。

「感時花濺淚」是唐朝詩聖杜甫《春望》的詩句,而《春望》是杜甫親眼目睹安史叛軍攻陷京城長安後亂象,觸景傷情,於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三月,寫下的憂時傷亂的名篇。于院士藉用該詩句作書名,顯見其對五年前的時局和台灣社會的憂急。

他在〈自序〉中寫道:「像我這樣年紀的人,無法忘記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光。那時。雖有海峽風雲,然族群和諧、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對於一位青年人而言,只要肯努力,必有收獲,然自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衝擊,競爭之激烈,唯適者才能生存。面對世局的劇烈變化,台灣社會為之丕變,許多家庭解體,少子化現象嚴重。同時官商勾結日趨嚴重,不少民代任所欲為,而貧富差距日趨懸殊。一般人都有個期待,希望國泰民安的社會早日到來。」於是借杜甫《春望》的詩句作為書名,表達該書中所有新詩的意涵。

于宗先老師留下寶貴的知識基礎與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除了表達對逝者的不捨與懷念之外,帶給基金會的寶貴種子也讓我們繼續承接下去。

 

資料來源:中研院院訊、大紀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