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資金匯回的假象與真相

資金匯回的假象與真相

編按:政府宣傳「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成效斐然,但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在立院坦言,目前從海外匯回的資金是零,引發爭議。「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問題複雜且泛政治化,且可能造成資源的扭曲與浪費,更是明顯不公平的措施。建議政府應立即盤點對大陸台商的優惠措施,並依專業及全盤性的考量,做適當的調整。

據經濟日報108年11月20日社論報導,被蔡政府視為執政最大亮點的「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經濟部官員卻承認目前政府所公布已承諾回台投資的7,000億元,實際從海外匯回的資金竟然掛零。另外為鼓勵將海外資金匯回,主要為中國大陸台商量身訂做的「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目前也僅匯回約新台幣132億元,遠遠低於原先預期的上千億元,顯示政策宣導與執行現況出現了重大落差。

在目前各部會大力宣揚政績,一切為選舉的氛圍中,經濟部官員勇於面對現實,說明真相,可說是非常難得;但是政府更應回歸專業,通盤檢討目前吸引台商回台投資的政策,方為正軌。

此次美中貿易戰,在中國大陸從事加工出口貿易的台商深受影響。這些台商大多數是替美國品牌大廠代工,在品牌廠的要求下必須轉移生產據點;但是也要承受中國大陸政府要求不要撤出的壓力,而且大陸外匯管制嚴格,台商回台投資本來就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兩岸關係緊張,政府又大張旗鼓的推出吸引台商回台優惠措施,並一再宣稱大陸已不再適合生產,台商回台可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政府更有意操縱台商不再受對岸擺布而選擇台灣,來營造兩岸政經均分離脫鉤的現象,使得此問題更加複雜且泛政治化。也難怪已承諾挹注7,000億元投資台灣的台商,迄今仍有許多不願意曝光。

絕大部分在大陸的台商,在台灣也有生產據點,因應美國對中國調高關稅,縮減在中國大陸的生產,轉而擴充在台灣的生產規模,是最有效率的因應之道,並可以直接適用回台投資的優惠待遇。

所以目前所謂「回台投資」的台商,主要是利用在台灣的資金,購買設備以擴充生產規模。在統計分類上是屬於國內民間投資,而非外人直接投資。當然無論是國內或是外來投資,只要是對國內經濟有正面助益,都應該給予肯定。但是政府只對大陸台商提供非常優厚的補貼,另外在土地及水電方面,也有不少便利措施。反觀對於在台灣的本土企業,為因應美中貿易戰而在國內加碼的投資,卻沒有相對應的優惠。如此不但會造成資源的扭曲與浪費,更是明顯不公平的措施。

大陸台商在台灣的投資,主要是基於關稅因素。未來若是美中貿易戰緩和,美國調降對中國大陸的關稅,這些台商企業可能回復到美中貿易戰前的生產區位配置,因而可能會減損此方案的成效。

本方案另一個大盲點是不適用於中國大陸以外的海外台商。事實上,關稅並不是全球布局的唯一考量,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大型自由貿易協定,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陸續形成,帶動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海外台商會通盤考量進行全球布局,基於台灣充沛的研發能量,以及完整產業聚落的優勢,有可能會選擇在台灣落腳,但這些台商卻無法享有等同大陸台商的優惠待遇,形成不公平競爭。

政府應立即盤點對大陸台商的優惠措施,並做適當的調整。因為現階段大陸台商回台,主要偏重在生產製造面,而台灣未來產業發展已不能再侷限在生產。政府應順應趨勢,因應此波美中貿易戰所帶動全球產業分工的變化,由只針對大陸台商的地區性優惠,轉為功能性的優惠,例如對於回台成立研發中心、資料中心,以及營運總部等提供更多誘因。另外對於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興領域,例如高值化服務業,以及先進製造業等,也可提供必要的協助。

財經政策有一定的專業性,應有專業及全盤性的考量,而不能隨著政黨競爭,附和執政當局的思維,一味的仇中所研擬的政策必然失焦,讓辛苦在海外打拚的台商無所適從。

據聯合報108年11月20日報導,文化大學國發所教授龐建國表示,所謂響應政府政策回台投資的廠商,有許多是為了爭搶政府所提供的低利貸款,先提個投資計畫,把錢貸到手再說;這些廠商的資金來源並不是直接來自大陸,而是大多數來自政府所提供的低利貸款,「其實就是我們小老百姓的血汗,來補貼這些廠商」。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