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目標在哪裡?總統候選人氣候政見比一比
2020總統選戰進入白熱化,候選人到底提了哪些因應氣候危機、加速減碳政見?綠色和平於10月提出的《臺灣氣候領袖政見比一比》,整體檢視下,候選人們仍須為氣候與能源政見多做功課。
根據政府於 2015 年頒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1],目標在2050年,減少相當於 2005 年5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這遠遠不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所要求的減碳目標─2050年達到碳中和,即總釋放碳量為0。「減碳排」這句話人人都會說,卻是2020 年總統候選人應視為最優先的課題,選戰倒數1個多月,到底候選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積極減碳、能源轉型等議題提出哪些規劃?社會大眾期待候選人們提出符合IPCC建議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減碳目標,避免拖延到環境崩壞,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延伸閱讀:聯合國氣候大會落幕 臺灣須加速減碳進度)
檢視目前總統候選人針對氣候議題所發表的政見內容,皆存在規劃與認知不足,更缺乏實際規劃,也無法應對「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s)[2]的政策願景。
氣候變遷不是未來,而是現在進行式
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宣布參選時間較晚,並未列入第一輪評比。但他在公開場合提到,海平面上升,臺北市盆地氣候將受影響,以及臺灣島上後代子孫要共同承擔後果。然而,宋楚瑜並未提到長期規劃目標、能源治理與轉型策略。
要民眾共同承擔,政府該先有決策擔當
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表示,他肯定節能減碳的方向,但這其中牽涉到農業、交通、工業、漁業等產業層面,必須要審慎考慮:韓國瑜團隊提出的能源轉型期程太長,並主張以核養綠為基礎,再逐步推動再生能源,卻無考慮核能風險與實際執行的明確規劃。
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未來
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提及逐步實施能源轉型,然而僅規畫至2025年,且缺乏火力發電退場時程,政見停留在2015年所提出的「2030年減排20%、2050年減排50%」的消極目標,需要更強而有力的長期願景。
淘汰化石燃煤是當務之急
調整發電種類比例,降低燃煤發電方式,是臺灣現在努力的目標,近年推動電動車補助,及離岸風力發電投資,希望讓臺灣發電量分配能夠朝向再生能源發展。綠色和平於今年推動《氣候曙光宣言》,並於政府、企業、民間積極溝通,包含:
- 提供候選人檢視氣候政見可參考的藍圖,達到氣候正義與永續發展目標
- 要求企業用電大戶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使臺灣電子產業跟上國際趨勢與競爭力
- 持續與大眾溝通氣候變遷議題,提高公眾意識
社會大眾需要知道明確減碳時程,確保具永續性能源發展並展現對抗氣候變遷決心,從環境污染、電力來源到加強節能,讓人類未來幾十年對環境的影響與污染降到最低。
2020年是全球氣候關鍵年,距離總統投票日還剩四周,期待在後續的政見會上,能看到候選人更多氣候與能源的具體政見,讓臺灣齊頭跟上世界能源發展的潮流,貫徹全球都需努力的減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