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新興市場陷入新的動盪
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2019年開發中國家平均經濟成長率降到3.9%,是2009年來最低,2020年成長率預估將回升到4.4%,前提是阿根廷、伊朗與土耳其等困難國家,及中國大陸、巴西、印度及俄羅斯等成長大幅減緩的國家,能出現復甦,但這項假設似乎不大靠得住。
再者,若中東情勢持續緊張,可能推升能源價格並干擾石油供給,推高新興經濟體的通膨率。通膨上升將拉高利率,加上地緣政治衝突的避險需求將拉高美元匯率,都將傷害新興市場。中國大陸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也勢將壓抑零售銷售及亞洲的觀光業。
還有一項長期的結構問題,就是先進國家經濟成長已減緩,且長期成長潛力下降。長期成長減緩的原因包括負債沈重、生產力成長偏低、政策選項有限,及人口老化。如此一來,新興經濟體將難以再依賴對先進國家出口以擴張經濟。美中雖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衝突不會消退,美國與歐盟、澳洲、印度及越南等國之間也有貿易爭議。
過去20年來,中國大陸一直是新興經濟體的主要推手。華為依賴美國設計的晶片,先進國家也將因華為5G設備成本低廉及技術優勢而受益;全球75%手機都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而多數手機都在新興市場生產。因此美國嚴格管制科技產品出口,將傷害新興經濟體的成長以及先進國家的消費者。
由於全球需求受限,各國都面臨反全球化的壓力。貿易及跨國資金流動強勁成長已不大可能重現,這也將影響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一些所得較高的開發中國家也面臨科技移轉限制,難以提振生產力。
自動化也削弱新興經濟體低技術、廉價勞工以及代工等優勢。先進國家企業把製造基地移回國內,能降低生產干擾、匯率波動以及政治干預等風險。
經濟成長減緩,會帶來惡性循環;日常生活改善速度無法令民眾滿意,將引發社會動盪;依賴稀有資源致富的國家,或是大陸與印尼等內需龐大的國家,還能勉強應付,但其他新興經濟體卻將陷入困境。結果可能使先進國家興新興經濟體間的鴻溝擴大且加深,也將把投資人帶入風口浪尖。
(作者Satyajit Das是彭博資訊專欄作者)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