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新冠肺炎】郭旭崧:圍堵過後

【新冠肺炎】郭旭崧:圍堵過後

猶記得2月初,陳建仁副總統已提醒病毒可能逐漸流感化成為持續性的傳染病,相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早已意識到,現階段該是改變防疫策略,從圍堵改為減災的時候。

(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只因擔憂社會大眾對社區傳染的恐慌,調整策略換來防疫破功的責難,就像世界衛生組織擔心恐慌,正糾結於是否要宣布疫情全球大流行。


包含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台大公衛所教授詹長權、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等防疫前輩都已表明,有沒有社區傳染已經不是現在防疫的重點,而是應該超前部署,盡速替接下來開學、清明等可能發生傳染的風險預先準備。專家意見已經趨於一致,高規格的圍堵策略可以讓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後宣布進入社區傳染的國家,但除非鎖國,否則社區傳染只是遲早的事。相信這麼多專家的背書與支持,足以讓指揮中心說服社會,就是現在我們要調整防疫策略。

 

1個月前《刺胳針》醫學雜誌發現新冠病毒無症狀傳染的可能性,這個發現已經預告,武漢新冠肺炎與17年前的SARS有明顯差異,想用當年方法成功圍堵這次疫情的機會趨近於零。當年SARS發燒才會傳染,防疫單位的作戰策略相對單純,只要機場港口的發燒篩檢站能揪出病患,只要社區內測量體溫,就能把威脅降到最低。但這次疫情無症狀傳染的可能性,讓隔離圍堵、發燒篩檢、追溯旅遊史等措施的防疫效果打折。這是病毒特性使然,不是台灣防疫做得不好。相反地,正因我們在前期圍堵成功,才能讓現在有餘裕應變下一階段疫情。只要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會糾結於到底是不是社區傳染。

 

台灣無論確診或死亡個案都相對輕微,民眾普遍對政府深具信心,關鍵在於疫情爆發初期一連串正確的防疫作為。

 

然而從死後才確診的第19例白牌計程車司機、發病近1個月才確診的第24例,以及高齡又罹患多種共病正在加護病房治療的第27例,在在顯示我們面對的局勢已經悄悄轉變,疫情已經有隱性蔓延趨勢。

 

前半段我們的防疫重點在圍堵,為的是爭取應變時間,指揮中心已盡最大努力,讓醫療體系完成整備、口罩加速生產、民眾養成衛生習慣。現在該是改變防疫策略,從圍堵到減災的時候了。此刻如果不改變策略,仍把圍堵溯源無限上綱,最後只會造成防疫資源無謂浪費、防疫人員人仰馬翻、社會民心恐懼不安,也會與國際的防疫作為脫軌。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雖然傳染力高,但致死率低,既然認為病毒可能逐漸流感化,我們的防疫作為就應該像流感一樣,改以降低重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為目標,針對社區內高風險的族群進行部署,保護最迫切需要保護的人。目前正在加護病房的第27例患者就是警訊,高齡又罹患多種慢性病,是面對疫情最脆弱的族群。如此不但能讓民眾對疫情有正確認知不再恐慌,也能讓國內的防疫與醫療體系不因資源錯置而導致潰堤。

 

防疫視同作戰,這句話代表著防疫必須專精快速,更也代表著防疫必須隨著疫情與時應變。社區感染不代表防疫破功,我們仍有多道防線守護健康。前一階段的圍堵已替台灣爭取寶貴時間,現在該是向民眾做好風險溝通,讓社會大眾了解局勢以及應變方法的時候。

引用來源:中時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