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臺灣防疫表現 躍上國際頂尖醫療期刊JAMA
《期刊內文概述》台灣距離中國大陸沿海81英里,由於往返中國航班的次數頻繁,原以為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數,臺灣會位居第二,事實上並沒有。鑑於COVID-19在世界範圍內的持續傳播,台灣迅速行動,並評估預防大規模流行病擴大的可能,可作為其他國家的借鏡。
COVID-19發生在農曆新年之前,在此期間,預計會有數百萬中國人和台灣人在假期旅行。台灣迅速動員,並制定了具體方法來識別,控制和分配資源,以保護公眾健康。台灣利用其國民健康保險數據庫,並將其與移民局和海關數據庫集成,開始創建大數據進行分析;根據旅遊歷和臨床症狀,在臨床就診期間生成時通報,以幫助確定病例。它還使用了新技術,包括QR碼掃描以及旅行歷史和健康症狀的在線報告,以根據過去14天的航班起始點和旅行歷史,對旅行者的傳染風險進行分類。低風險人群(不能前往3級警報區域),並透過短信(短信服務)消息發送到他們的手機,實施健康申報邊境通行表,以加快出入境手續;至於有較高風險(最近到達3級警戒區的旅行者)在家裡被隔離,並通過他們的手機進行跟踪,以確保在潛伏期他們一直待在家裡。
此外,台灣透過主動尋找嚴重流感症狀的患者(來自國家健康保險[NHI]數據庫的信息),對流感進行陰性檢測,並對其進行重新檢測,提高了COVID-19的發現率。另外還提供免費電話1922,讓市民舉報自己或他人可疑症狀或案件的熱線;隨著疾病的發展,該熱線已滿負荷運行,因此要求各地方政府開設專線作為替代。政府透過慰問與補給,經常進行查訪與鼓勵檢疫人員來解決疾病對受害人的污名化和同情心的問題。這需要很多連結才能快速反應。
台灣在SARS(非典)危機後的第二年,2004年建立了國家衛生總指揮中心(NHCC)。NHCC是災難管理中心的一部分,專注於大型疫情應對,並充當中央和地方以及相關部局處之間的作戰指揮點。 NHCC統一中央指揮系統,包括中央傳染病指揮中心(CECC),生物病原體災難指揮中心,反生物恐怖主義指揮中心和中央醫療緊急行動中心。
2019年12月31日,當世界衛生組織接到關於中國武漢市未知原因的肺炎通知時,台灣官員開始評估從武漢直飛乘客的發熱和肺炎症狀,然後才允許乘客下飛機。早在2020年1月5日,通知範圍就擴大到過去14天曾到武漢旅行,入境時出現發燒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任何個人;對疑似病例進行了篩選,篩選出26種病毒,包括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出現發燒和咳嗽症狀的乘客在家中被隔離,並評估是否需要就醫。 1月20日,雖然中國報導了零星病例,但NHCC領導的嚴重傳染性肺炎CECC正式啟動台灣疾病控制中心(CDC),由衛福部部長任命為總指揮官。為了應對新出現的公共衛生危機,CECC努力協調了交通運輸,經濟,勞工和教育部以及環保等多個部會。
在處理危機方面,在過去的5週(1月20日至2月24日)中,CECC迅速制定並實施了至少124個行動項目清單,包括空中和海上邊界管制,案件識別(使用新數據和技術),可疑案件的隔離,主動發現案件,資源分配(評估和管理能力),在確保公民認識疫情的同時,向公民保證與教育,以及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談判,並制定學校與育兒政策以及企業救濟。
在邊境管制,案件識別和遏制方面,1月27日,美國國家健康保險局(NHIA)和國家移民局(National Immigration Agency)將患者過去14天的旅行歷史記錄,與來自NHIA的NHI身份證數據進行了整合;這是在1天之內完成的。台灣公民的戶口登記系統和外國人入境卡,使政府得以追踪最近到過受災地區旅行歷史而處於高風險的個人。那些被確定為高危險(家庭隔離)的人,透過手機進行電子監控。 1月30日,NHIA數據庫得到擴展,涵蓋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患者過去14天的旅行歷史。 2月14日,入境檢疫系統啟動,因此旅客可以在出發或到達台灣機場之前,通過掃描進入線上表格的QR碼來填寫健康申報表。然後,使用本地電信運營商通過SMS,將移動健康申報通行證發送到電話,使風險最小的人可以更快地辦理出入境手續。該系統是在72小時內創建的。 2月18日,政府宣布台灣所有醫院,診所和藥房都可以訪問患者的旅行經歷。
在資源分配方面(後勤和運營),CECC在資源分配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包括確定口罩的價格以及利用政府資金和軍事人員增加口罩的生產。 1月20日,台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宣布,政府控制下儲存了4400萬個外科口罩,190萬個N95口罩和1100個負壓隔離室。
在傳播與政治方面,在與錯誤信息作鬥爭的同時,對公民進行安撫和教育,除了衛福部部長每日新聞發布會外,CECC、台灣副總統、著名的流行病學專家,還從總統辦公室定期廣播公共服務公告,並透過互聯網發布。這些公告包括戴口罩的時間和地點,洗手的重要性以及囤積口罩以防止一線醫護人員無法使用的危險。CECC還制定了計劃來協助學校,企業和休假工人。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結果(截至2月24日)CECC以清晰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向公民傳達信息。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於2月17日至18日對1079名隨機選出的人進行的民意調查,超過80%認可衛福部部長因應危機的處理狀況。截至2月24日,台灣有30例COVID-19。這些案件是迄今為止受影響國家中排名第十的案件,但遠少於最初模型預測的台灣進口風險第二高的最初模型。
對台灣未來的挑戰性,首先,在公開訊息發佈主要使用中文和手語。除了台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以外,沒有足夠的其他語言與在台灣旅行或居住的非台灣公民進行交流。其次,台灣雖然將注意力集中在航空旅行上,但於1月31日在台灣出發前往日本之前,允許鑽石公主號郵輪停靠,並允許乘客在新北市附近的基隆下船。隨後發現該船上已確認有許多人感染。這引起了公眾對社區傳播的擔憂,引發了暫時性的恐慌。政府公佈了遊輪旅客可能去過的50個地點,並要求可能與該旅遊團接觸過的公民,進行症狀監測和必要的自我檢疫。經過14天後,沒有人被確認具有COVID-19。第三,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政策的集中化,是否可以維持到流行病結束,並繼續為公民所接受。
台灣政府從2003年的SARS經驗中,吸取了寶貴的經驗,並建立了公共衛生應對機制,以便為下一次危機採取迅速行動。讓經驗豐富的官員團隊訓練有素的認識到危機,並啟動緊急管理以防範新出現的疫情擴散。
在危機中,政府通常會在不確定性和時間限制下做出艱難的決策。 這些決定必須從文化上考量對人民最適當且敏感度較低的方式。 透過及早的識別危機,每天向公眾作簡報,以及簡易的衛生信訊傳播,政府能夠及時、準確、透明地提供有關流行病的信息,從而使公民安心。 台灣社會如何迅速應對危機並保護其公民利益實為典範。
引用網址: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2689?resultCli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