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國土計畫】郭瓊瑩:別淪紙上作業
值此非常時期,多數國人關注之焦點均在個人安全、健康與保全意識中,惟同時諸多攸關國土安全防護之議題反而被稀釋了。
依國土計畫法之公告,各縣市政府之國土計畫必須於五月一日公告實施,此一攸關國家未來永續發展生存競爭之基盤策略,到底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有多少是明智前瞻之認知?
迫在眉睫的是,為達二○二五年20GW綠能轉型之目標,政府必須每年釋出2至3GW之案場,供綠電業者建置,台灣平地資源有限,因此西部平原得以大規模提供種電之案場,就屬台糖土地,近來政策發展訊息均看中屏東數千公頃之台糖土地,其中更多是已經歷廿年播種耕耘之土地,「砍樹種電」瞬間成為另類危機,這近千公頃之平地森林難道均無價值?
政策中之永續發展、循環經濟、減碳、碳匯…是否均有公共政策上之共識與延續性,由政府補貼經費的確是跨環保署/農委會/林務局等之共同成就,這廿多年來無論是環保公園、環保綠帶,或平地造林—多已成關鍵生物多樣性之棲地與庇護所,甚而加值為結合區域風土旅遊之觀光磁吸打卡點。
若依今日之政策擬加速推進,台糖由平地造林轉彎為種電,相較於政府所謂「營農型綠能」讓農地恢復農用,到底何者優先?何者為真正之基礎策略?將超過廿樹齡之樹木砍伐轉型為光電農場,除了綠能效益外,生態、景觀、休閒,似乎難以找到妥協之平衡點。就更上位宏觀之國土計畫策略發展而言,似乎今日仍停留在傳統「都市計畫」擬定之作業SOP,而真正具系統性之國土、水、土、林系統網絡之資源盤點、空間規畫均闕如,吾人擔憂的是,缺乏系統性、全國性之「國土空間資源」保護、保全、修復與保育之前瞻企圖心,也未見與世界同步的永續發展目標達成之階段性務實行動方案。
借鏡歐美日先進國家,「國勢調查」確為基底,如果政府無法果斷投資進行分年分期分尺度分精度之「國勢調查」,則似乎為了配合五月上路之各縣市「國土計畫」將淪為「紙上作業」,期待國土計畫應有長期之科學生態資料庫建置,作為國土安全格局決策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