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大陸半導體企業從台灣挖角3000人才

大陸半導體企業從台灣挖角3000人才

編按:台灣半導體產業技術,擁有許多世界領先的地位,在經過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國的重新布局不容忽視,尤其在科技產業,半導體產業一向是台灣引以為傲的產業之一,但在去年中國積極引進台灣高端半導體人才,強化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高端的人才流失,將對台灣未來與半導體產業感到堪憂。

去年底《日經》就曾報導,中國大陸正在加快從擁有高端半導體人才的台灣引進人才。對象從世界級大型企業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簡稱台積電、TSMC)的經營高管到一線技術人員,範圍廣泛。在中國大陸2015年提出加強半導體産業後,行動尤其加快,截至目前,累計從台灣引進相關人才3000多人。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暴露出半導體這一弱點,中國大陸今後將進一步以資金實力為武器,加快從台灣爭取人才,以強化半導體産業。

2018年秋季離開多年工作的台灣大型半導體廠商、跳槽到中國大型半導體企業的50多歲台灣男性,在回鄉探親時表示,台灣國內的發展舞台不大,希望參與大項目,提高技術人員的自身價值,是跳槽的原因之一。

其次,赴大陸工作與家人一起過生活,並沒有任何不便。且工資增至2倍以上。孩子就讀的私立小學校的學費也由公司負擔,再加上自身的工作價值,迅速決定到大陸去工作。

在台灣,這樣的技術人員最近絡繹不絕。台灣知名經濟雜誌《商業週刊》報導稱,截至目前,從台灣前往中國大陸企業工作的半導體技術人員超過3000人,知名智囊組織台灣經濟研究院也指出同等規模的人數前往大陸。在台灣涉足半導體研究開發的技術人員約為逾4萬人,可見流向大陸的技術人員數量已達到整體的接近1成。此外,在台灣經濟研究院擔任半導體行業分析師的劉佩真同意應該有這規模挖角,而目前人才流向大陸正在加速。

半導體人才流向大陸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年。其中,張汝京很有名。張汝京在台灣創建的半導體廠商被台積電收購後,帶領數百名部下前往大陸,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簡稱中芯國際、SMIC)。中芯國際如今在半導體代工領域排在世界第5位(在中國是最大企業)。獲得中國政府的強有力支持,成為追趕台積電的存在。

之後是從台積電前聯合首席運營官(COO)、曾是技術創新關鍵人物的蔣尚義、研究開發部門高管梁孟松等人前往大陸工作,出任了政府旗下的大型企業的要職。2015年被稱為「台灣DRAM教父」的高啟全接受了大陸企業紫光集團邀請,台灣半導體界的大人物出走不斷。

中國政府2015年提出政策,舉國發展半導體産業的方針變得明確,這對台灣半導體人才流向大陸進一步推波助瀾。

但是,半導體産業的培育用普通的辦法行不通。就算購買高端製造設備,如果沒有能操作的熟練技術人員,也無法啟動量産。因此,台灣行業相關人士透露,大陸最近不僅爭取經營高管級,還在引進整個團隊的一線技術人員,正試圖借此跨越量産的阻礙。工資的水平也在提高,達到「台灣的2~3倍」。

台灣企業應對這種事態,但現實很嚴峻。半導體記憶體DRAM巨頭南亞科技的總經理李培瑛也表示,雖然正在提高待遇,但難以與大陸企業抗衡。台灣當局2013年修訂《營業秘密法》,對於向海外洩漏秘密處於刑事處罰(10年以下徒刑等),但實際情況是未能阻止人才外流。

人才外流的危機感正在變為現實的威脅。例如,台灣此前具有優勢的半導體記憶體,到2020年中國大陸的長鑫存儲技術(CXMT)和長江存儲科技預計相繼啟動全面量産,台灣企業有可能很快被大陸企業輕易超越。

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EMI)統計顯示,在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領域,中國大陸到2020年也有望成為世界最大市場,超過台灣。

如果回顧過去,1980年代席捲世界的日本半導體企業將提供教訓。在躍居世界首位不久,就對寶座感到滿足,在經營上出現失敗,到1990年代日本很多優秀技術人員流入三星電子等海外企業,也流入台灣等地。但台灣如今無法阻止人才流向大陸,正在感到頭疼。

大陸加速挖角台灣高科技人才也能看得到推進統一的目的。一旦人才外流産業體質弱化將加深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如此一來台灣社會就較容易出現認同統一的輿論。

大陸在去年11月對台灣提出了26項優惠措施,內容包括了開放企業參與公共建設,對個人則鼓勵在大陸工作、留學等。台灣成功大學的蒙志成副教授指出這將讓台灣出現空洞化。

看到台灣的這種情況,美國遊説具有世界頂尖技術的台積電到美國生産軍用半導體,出現了捲土重來的跡象。此前能向世界炫耀的台灣半導體産業以後將走向何方?隨著中美的激烈博弈,台灣産業堡壘的半導體産業正在明顯動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伊原健作 台北

引用來源:日經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