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方案應拉高格局擴大範圍
朝野為新冠肺炎紓困是否該發放現金吵得不可開交,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國的紓困案,是否能達成「快速紓困、避免倒閉、保住工作、穩定經濟」四大目標。拿台美兩套紓困方案來比較,我們必須說,經濟「陳時中」仍待努力塑造,政府紓困方案有很大進步空間,需要朝野繼續努力。
台美兩套紓困方案,有幾項明顯差異值得深思,部分可以立即考慮調整,部分可留待未來改進。幾項主要差異如下:我國紓困規劃能力較弱;其次是我國規模過小、速度太慢、範圍不足、政治算計過多;另外是我國缺乏監督。換言之,從紓困方案的台美對照下,頗有「開發中」對上「已開發」國家之感,切不可因防疫成效優於美國而自我膨脹。
美國雖在防疫上延宕肇事,但3月25日通過的紓困方案,可是一氣呵成卻又一應俱全,幾乎該注意的層面全部關照,讓人佩服其規劃能力之堅強和嚴謹、研究之扎實,才能端上如此精采之滿漢全席。這充分展示在重視研究和支持智庫下,在關鍵時刻立即展現優勢;而我國輕忽研究和智庫,政府單位逐年刪減行政預算卻增加工作量和無關瑣事,加上經常政治任命非專業者,已顯現出規劃能力的流失,各部會端出之「大菜」活像個大拼盤,觀風向、看眼色,東拼西湊難維持整體一致性。
其次,紓困規模太小。美國預期疫情可能流感化,對經濟干擾不會迅速停止,才動用到經濟生產10%的空前規模來紓困;歐日也都了解其嚴重性,分別提撥10%~20%不等的紓困預算來應對。但政府號稱動用1.05兆元、經濟規模5%的資源,實際上7,000億元是銀行貸款終要還的,且執行率可能在銀行保守行事下被壓低,1,400億元是移緩濟急並沒有增加預算,另外的2,100億元特別預算只占經濟生產1.1%,以此規模當然只能做有限的紓困。其實,台灣經濟和全球高度連動,當全球負成長時,台灣不可能獨好,主計總處已不再倡言「有紓困就可以保2」,國發會也只能「相信」經濟會正成長,所有智庫和研究機構也都噤若寒蟬,不敢「唱衰」台灣;但要維持經濟動能,卻動用如此有限資源,只能說太過樂觀。
其三,美國國民即將拿到川普簽名的支票,5,000億美元的挹注即將進入各行各業挽救蕭條。但在台灣,等紓困方案生效上路,大概中小企業倒閉潮已經發生,不知屆時要去「紓誰的困」?勞動部在外界批評下,總算增加補助受嚴重衝擊行業勞工,也研議三年期、10萬元上限、5月上路的受補貼個人低利紓困貸款,資格放寬為能證明工作事實即可,這是正確方向,但名額50萬名仍可再增加。
其四、我國紓困範圍不足。美國紓困和補助的範圍從個人和家庭、小企業和一般企業、公共健康機構、州和地方政府、社區發展、孩童營養、食物銀行、有學貸和被迫輟學的學生、社區照顧中心、大學和藝術文化機構,可說會受到疫情影響的層面一次全部照顧到,其規劃能力他國難以比擬。
其五,美國約2兆美元的紓困方案中,有3,400億美元是透過州和地方政府執行的,比重達17%,包括1,500億美元用來補助它們因疫情引發的支出;但我國中央似乎刻意繞過地方,讓人懷疑有政治算計。
其六,我國缺乏有效監督。美國在法案中創設了一個聯邦的「總監督長」和國會的「監督委員會」,監督其執行是否遵照法律,沒有弊端,我國則是提供中央一張空白支票,執行面是否會有偏誤,欠缺機制,沒辦法監督。
書到用時方恨少,疫情到來能力弱;若政府平時糟蹋官僚體制,在野黨也只想作秀無能監督,關鍵時刻可能就誤盡天下蒼生,朝野都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