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國土計畫】人口、農地、工業地 18縣市總盤點
將18縣市初審資料加總,在總量上,顯示出人口估算偏高、開發面積大增、農地減少等問題。個案方面,屏東不保留宜維護農地,雲林規劃了4000多公頃土地作為近五年開發用地等爭議仍待討論。隨著《國土法》修法將縣市國土計畫時程延後一年,縣市國土計畫將面臨新一波的調整。
全台老化 多數縣市仍估人口成長 環團:住商早就超額
據國發會統計,我國多數縣市人口下降,僅桃園、新北、台中、新竹等縣市仍有成長。不過,18縣市國土計畫中,地方政府大都認為透過規劃可吸引更多人前來,除了彰化、雲林、屏東與花蓮預估民國125年計畫人口減少或平盤,其餘均認為人口還會再增長。即使是全國人口負成長及老化指數最高的縣市嘉義縣,也推估未來可藉重大建設,引入就業及居住人口。
總計來說,到了民國125年,18縣市評估人口將達2198萬人,比現況的2058萬人再增140萬人。
人口增加,住商需求也跟著增加,不過,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指出,現況下,都市所能提供居住人口已達3600萬,對比全台人口早就超額供給。
台南、桃園、苗栗等縣市態度務實,未再增加太多住商用地,但雲林、嘉義、彰化、南投仍計畫增加上千公頃的住商用地。對此,吳其融指出,縣市以轄內人口流動為由,持續規劃新住商用地,這是管理問題,非供需問題。
工業開發上萬公頃 環團:實際開發速度比不上圈地速度
全國國土地計畫中規定,全國至民國125年可「新增」產業用地需求的總量不超過3,311 公頃。各縣市無不卯足勁爭取配額。據內政部營建署綜計組初步統計,各縣市提出的工業用地達1萬公頃,卻沒有超過3311公頃的總量。
對此,綜計組組長林秉勳解釋,當初規劃的3311公頃僅限以產創條例設立的製造業,很多縣市是將工業區設在都市計畫區內,不算入3311公頃限額。至於中部縣市產業用地超過地區限額的部分,則須進一步討論。是否要求減少面積,能否從其他地區的分配量挪用,都須由經濟部說明。
他補充,當初設定總量,是考慮產業發展有水、電、等環境限制。審查中,委員對都市計畫工業區的用水用電都有審查,並非全面買單。
當初考量農地工廠都是既有存在,沒有「新增」水電需求,並未被納入3311公頃。農地工廠大縣彰化規劃了近3000公頃的土地來容納違章工廠,規模之大也引發爭議。
影響工業區成長的並非只有水電,還有開發須配套的規劃、資金、人力與物力。政府年年喊著大開發,但吳其融分析過往數據指出,平均每年實際增加的產業面積約100公頃。經濟部規劃的3311公頃已經是2倍速。而今縣市國土計畫總預估的開發速度則逼近15倍。
吳其融表示,說穿了,這就是「膨風」、幻想。光是先期規畫就做不出來,多數規劃終將淪為泡沫。
農地總量守住了! 但都市農地與優良農地大減
全國國土計畫以糧食安全為基準,設定了全國農地74 萬至81萬公頃的總量,但縣市分配量因地方政府反對而未納入,因此一直有總量能否達標的疑慮。內政部營建署加總18縣市劃設的農業發展地區農地(不含農村聚落),得到74萬公頃的總量。如將國土保育地區裡的農牧用地加入,可達82萬公頃。
但10萬公頃的都市計畫農業區超過八成被框列為開發目標,保留農用(農業發展地區第五類,簡稱農5)者僅剩約1.5萬公頃;最優良的農地(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簡稱農1)也比預期少很多,最明顯的是屏東。營建署模擬屏東應有4萬多公頃農1,屏東卻僅劃設4000公頃,且不設任何宜維護農地。
以桃園市為例,市府提出住宅及產業需求,決定完全不劃農5,將農5全數劃入城鄉發展地區第一類(城1);台中現行農地使用面積約4.8萬公頃,宜維護農地卻僅規劃3.92萬公頃,少了近萬公頃;新竹市宜維護農地面積劃設了2820公頃,未保留任何農5。
林秉勳解釋,隨著農委會的農業環境基本給付與作物補貼等政策明朗化後,部分縣市開始鬆動,考量劃設更多農業發展地區。屏東的農1劃設問題還須再討論。
部分縣市展現亮點 務實從人文地理脈絡出發才是好規劃
雲林雖在工業區開發上引發爭議,但在農業上提出的「農業權入憲」卻是一大創新,強調保障農民的權益應該由各縣市共同負擔,而不是歸責於農業大縣。不過,委員以憲法非國土計畫討論事項,未將之納入。
科技大城新竹市以軟體科技為目標,未加入搶新增工業用地行列。基隆、宜蘭、花蓮、台東也都未再增加工業用地。
苗栗縣則在規範的公眾參與程序外,再加上共識營、駐點解說等作法,作法務實,反而獲得好評。
台南市政府則是迅速盤點境內的未登記工廠,共計3025家,清查速度之快獲得委員大力肯定,稱讚是「超前辦理」。
林秉勳表示,重點不只是農地跟工業地,從地理的環境條件、歷史的紋理、各自的特色與限制去規劃適合的計畫,才是縣市國土計畫的完整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