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小事】台灣「地方創生二年」,國發會推動重點能滿足實際需求嗎?
台灣地方創生協會於2月舉辦台北年會,年會邀請了國家發展委員會再次定調台灣的地方創生三大目標,一是人口回流地方,二是希望藉由島內人口移動來帶動地方產業的DNA,三是透過科技導入偏鄉,讓小小的台灣不再有偏鄉。陳美伶主委表示,創生不代表只有觀光,他認為在數位經濟時代,是體驗經濟和共享經濟的時代,旅遊地方的方式應跳脫框架,有更多新的嘗試,讓世界走進台灣每一處地方。
建立一個在地方適合「創新創業」的舞台與法規環境
國發會郭翡玉副主委分享了過去一年的成果以及新年度的重點。首先是地方創生的計畫已有40個鄉鎮32案核定執行,包括三星、平溪、大城、埔里、魚池、口湖、古坑、官田、牡丹、泰武、枋寮、屏東縣智屏農跨鄉鎮、光復、壽豐、延平、鹿野、關山、池上、土庫、六龜等地。
目前尚有55案79個鄉鎮區輔導與規劃當中。計畫提案的類型遍及品牌、農業六級化、長照設施服務、循環經濟、生活機能設施服務、觀光遊憩、科技以及環境整備等領域。國發會表示,通過核定的城鎮是以DNA產業發展為主計畫,生活整備是配套計畫,也提醒鄉鎮市區提來的計畫一定要有主計畫搭配,不能只有生活的配套計畫。
再來是在「法規調適」上,像是在產業法規面,重要成果包括:「解決在地創生經營者,從事農業或部落等接待導覽活動涉及經營旅行業務之困擾」,國發會已協調交通部,就發展觀光條例的適用範圍及可行案例做函釋,解決讓生態、文化、教育類導覽創業者的疑慮,並輔導業者適法。
此外也回應了「在地新創反映乙種旅行業設立門檻高」的議題,調降乙種旅行業之實收資本額為不得少於新台幣120萬元,其於國內每增設分公司一家須增資60萬元,以有利在地或新創業者投資旅行業,助益在地經濟成長。
在土地使用面,國發會與內政部協調修正了「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若經「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工作會議認定之地方創生事業設施之用地」,若擬具相關用地變更之興辦事業計畫,報經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及有關機關審查同意後,就可以變更編定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合法使用。
在年會上,副主委說明了今年地方創生四個推動重點:
- 地方創生與新創:媒合地方創生事業與新創團隊,透過新科技及數位經濟的創新思維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建立一個媒合跨域的交流平台,依照各地方提的地方創生事業需求,媒合導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運算及區塊鏈技術,讓新創在網路行銷、設計、品牌的優勢,能為地方注入新能量。
- 地方創生與企業社會責任(CSR):擴大鼓勵企業關注並參與地方創生議題,引導更多資源投入地方產業發展。
- 建構地方創生資訊共享交流平台:以共同協作模式,即時分享動態訊息、優良案例與媒體報導,促進地方創生交流學習。
- 優化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納入即時更新機制及友善使用介面。
在這些推動重點中,似乎沒有聽到更多有關地方創生事業提案機制制度化、地方創生特定預算制度化、跨部會計畫整合調整、非個案式城鄉基礎數位設施、或是現在各地最頭疼的公務人員人力資源議題,更別討論地方創生相關基本法規立法議題。
我們看到了「均衡台灣資源」的願景,但是沒有再提案機制上,似乎還缺少制度支援。
國發會各項推動重點,該如何滿足實際操作需求?
第一項是,推動重點的媒合方式,該如何有實質交流?
以線下交流活動來說,通常新創活動都是辦在北部,相關地方創生展也是辦在北部,地方事業需求單位明明已經夠少資源了,卻還要自行投入北上交流的成本,又該如何參與北部新創社群來採購新創服務?反之新創社群又是如何解讀地方的文化生態和需求呢?而當各地方針對自己的需求找到了新創公司能出力的解方,那麼這時候誰應該負責提案、開標案?誰負責去跟國發會、各部會或主要縣市鄉鎮提案?還是只是相互介紹認識後,由新創公司編制公共關係負責人去一一跟各鄉鎮市區公所合作提案。
對此,台灣能否借鏡日本舉辦地方創生、公共服務採購大會、地方政府移居媒合大會、或是地方工作者大會,而不只是政績成果展。此外是否可以串連全台各地政府新創機關,共同響應,讓活動不只是在北部。
以地方議員、地方政府、公共法人、商公會、觀光協會和地方企業為主的地方創生年會,讓所有公共服務提供者能有交流、比較、採購的場域。圖片來源:地方創生 EXPO
地方工作者和移居相關公民團體年會。圖片來源:日本全国!地域仕掛け人市
第二項推動重點,在引導企業投資時,是否有法源支持或是誘因,還是持續透過媒體宣傳來提倡鼓勵企業投入?而企業只投入產業發展嗎?會有更多企業投入地方醫療、教育、居住環境等基礎資源嗎?現階段的問題,恐怕是鄉鎮提案經國發會核定後,除了離島基金、國發基金以及花東基金之外,都尚需要補件計畫給各部會,那麼一開始是否就鼓勵鄉鎮直接向部會提出相關計畫呢。
第三、四項推動重點,則是必須探討這個平台的功能目的和角色是什麼。
以國發會現有的政策網站其實已經有不少資訊,也有像是農村發展基金會整理的各部會相關計畫資訊,甚至針對青年創業和社會創新,經濟部也有新創圓夢網和社會創新平台。因此現階段是需要什麼樣的平台?是誰需要平台?這牽涉到平台提供的交流學習的目標和需求是什麼?是要再辦更多實體鄉鎮說明交流會教鄉鎮如何提案?還是要有一個地方創生入口網站?抑或是要像日本的新興的「地方創生型交流社群網站」扮演相同的社群功能?
更現實的,是辦實體活動、或是網路媒合平台後,地方就會有新移居人口、或是願意留下來的人口嗎?還是提供最優質的育兒、教育及醫療環境才會讓人口增加?
這些數位轉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借鏡日本的地方公所官方網站設計,從中尋找解方,於下篇文章中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