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脫鉤說易行難
川普 反全球化的急先鋒:
川普以「美國優先」、「使美國再度偉大」,以及「維護國人工作權」等保護色彩濃厚的競選口號,贏得眾多中低階層、民粹、反全球化選民的支持,成功於2017年入主白宮。主政後,對全球化展開了一系列的摧殘。
他上任後,先後採取了關閉美墨邊界、對來自各國的移民樹立嚴格限制、重啟與許多國家的雙邊貿易談判、退出TPP,以及否認氣候變遷,故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等。其後,川普在2018年7月發動美中貿易戰,先是基於縮小美中貿易逆差、保護國人工作機會之目的,而開啟兩國間的進口關稅戰;後來擴展及科技戰與國際霸權爭奪戰,限縮了兩國間的科技交流、直接投資與併購等。
美中的進口關稅貿易戰,在2020年1月中旬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而暫告止歇。全球才正為此慶幸,不巧緊接著中國即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瞬間又掀起了另一波更嚴重的反全球化巨浪-經濟脫鉤。在此浪潮上引領吆喝者,又是川普。
疫情鼓動經濟脫鉤:
在美中的科技與霸權爭奪戰中,美國在一些關鍵技術、產品與產業等方面,已採取了減少與中國往來的脫鉤作法。
新冠疫情爆發,對防疫、經濟與國家安全所產生的重大衝擊,更激發各國往經濟脫鉤的方向調整。
在全球化下,各產業在各國間形成原材料、技術及零組件互為供需、相互依存的綿密產業供應鏈關係。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為了抑制疫情擴散,祭出封城、鎖國的措施,製造業生產立即陷入停頓,各國許多產業與產品的供應鏈也瞬間中斷。待疫情蔓延至各國,出口國為求自保,多禁止防疫及相關醫療用品之原材料及成品出口,以致進口國求貨無門,疫情慘重。
各國由上述二現象學到兩項教訓與啟示:一是基於經濟自主、人民生命及國家安全的考慮,一些重要產品及其原材料應該提高自給率,降低對進口的依賴;另一是若仍需進口,應分散進口來源地,降低對單一國家,尤其是中國之進口依存度。
美國在美中貿易戰中,本就對美國廠商提供優惠措施,鼓勵其自中國撤資、移回美國,以增加國內就業機會;新冠疫情爆發後,近期進一步提出擬對撤出大陸,回歸美國或轉至其他國家設廠的美國廠商提供財務協助,例如支付其遷廠費用之構想。日本在美國之前已採取了同樣的獎勵措施;預料歐洲一些先進國家隨後也可能跟進。
經濟脫鉤須有配套,成本不貲:
全球先前之所以存在相互依存的綿密產業供應鏈,乃是所有廠商基於發揮比較利益、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率,以及強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等等考慮,走向分工專業化,而形成的自然結果。
經濟脫鉤以政策手段強行進行供應鏈的調整,必定導致經濟效率的折損,使得相關產品的生產成本上升,以及競爭力下滑。故而政府對順應其經濟脫鉤或是提高自給率之要求,撤回本國生產、轉至他國設廠,或是於國內新投資的廠商,一定得提供相當的補貼、關稅保護,或對進口予以設限,方足以彌補其在國際競爭之成本劣勢,令其在競爭中存活。又這些補貼或保護可能有必要長期實施,其所隱含的政府財政負擔與經濟效率損失不貲。
戰略儲備是另一選項:
為了防範因疫情或是戰爭等突發事件,使國家陷入所需重要物資供給短缺或進口無著,致危及人民生命或國家安全的困境,提高這些物資的自給率是一作法,但其缺點已如上述。
在各國普遍常見的另一作法,是對攸關國家安全的各項重要物資,進行戰略儲備。為了防疫或提高經濟自主性,當然亦可比照辦理:對相關重要物資,平日即適度儲備。
此一作法雖然也得付出儲藏成本與物資陳舊或腐壞等代價,但比起提高自給率,成本可撙節許多。據報載,芬蘭即因將口罩及醫療用品列入戰略儲備,故在此波新冠疫情中並未陷入缺貨之苦,即是一佳例。
經濟脫鉤難成氣候: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實施封城、鎖國以對抗疫情,致使生產活動近乎陷於停頓的國家不在少數,故而各國已恢復或維持生產的產業或廠商,正飽受產業供應鏈斷鏈之困擾。益以新冠疫情源自中國,以致國際上瀰漫著反中、仇中思維,因此經濟脫鉤,尤其是與中國脫鉤的聲浪喧囂塵上。
未來隨著疫情漸趨和緩,各國走向解封,生產活動恢復正常,供應鏈斷鏈之問題自將獲得紓解。即使肺炎疫情未來可能再起,各國之因應也必將比此次較為有序、有方,經濟層面蒙受的衝擊也必將較小。
故而,個人研判:經濟脫鉤或脫中之倡議,於疫情仍在肆虐的期間,在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或將有些實質的進展;但未來比較利益、成本與效率等經濟面因素,仍將逐漸超越政治、國安等考慮,恢復成為主導產業供應鏈結構的主要力量。
又各國選擇以戰略儲備因應防疫,經濟自主及國安需求的可能性,應該會高於大幅提高自給率的經濟脫鉤或脫中。因此,個人推斷:經濟脫鉤或是脫中,極可能會是說易行難,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對全球化的衝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