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對中投資負成長 台商產線逐步撤離中國

對中投資負成長 台商產線逐步撤離中國

編按:據媒體綜合報導,台商近幾年因經營成本上升,疫情前台商赴中投資已連續4年負成長,更因中美疫戰、中國疫情斷鏈影響、以及兩岸關係緊張,中國惠台政策台商間區別對待,台商避險壓力增,疫情後,台商的布局是回台或南移北漂,猶待觀察。

疫情暴露全球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的脆弱性,「去中國化」風暴正迅速醞釀中。專家指出,台商近幾年因經營成本上升、美中貿易摩擦等因素,轉移產線、撤出中國的趨勢早已成形,台商赴中投資已連續4年負成長。

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表示,以前說全球化,其實就是中國化,台灣與中國語言相同、地理位置相近,且當時中國政府大力發展經濟,祭出租稅優惠,使得台商大舉西進,甚至到了過度傾斜的程度。

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環保法規趨嚴、薪資水準提升,台商經營成本不再低廉,2018年又爆發美中貿易戰,迫使台商不得不正視分散風險的必要性,從2大數據便可看出,台商「去中國化」早已上演。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9年對中國大陸投資年減51%,金額為新台幣41億7309萬元。投審會指出,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已連續4年呈現負成長,顯示當地勞工、環保等經營成本持續上升,生產成本優勢減弱,加上美中貿易戰衝擊,大幅降低台商赴陸投資意願。

另外,從財政部出口統計發現,2019年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金額年減4.1%,但對美國出口大增17.2%,規模創下歷年新高;關鍵在於廠商為了避免美中貿易戰導致的關稅成本上升,加速調整布局,部分產能回流台灣及東南亞,或是擴大投資美國。

張建一直言,去年台灣對中國投資大減,且對中出口比重下降,這兩項數據便可印證台灣去中國化的趨勢已然成形;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股風潮更將蔓延至全球,從美中貿易戰就開始去中國化,然而疫情再推了一把。

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分析,未來供應鏈會出現重大改變,過去20多年來,在全球化的思維下,大家愈來愈追求生產效率、規模經濟,工廠愈蓋愈大、供應鏈愈來愈集中,高科技產業壓低庫存,這些都讓供應鏈趨於脆弱。

李淳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生大事,使得廠商安於現狀,但近幾年中國先是美中貿易戰的要角,又是疫情主要爆發地,便凸顯大部分跨國企業、包含台商,過去只追求生產效率,沒有控管供應鏈脆弱度的風險。

張建一說,去中國化不代表「歸零」,而是將過去過度傾斜的現象矯正回來,從過去只專注比較利益、成本愈低愈好,轉為在風險可控管的前提下,選擇具有成本優勢的基地,重新檢視全球布局,因為「市場不是只有中國」。

中美疫戰升溫 台商避險壓力增

美企以利潤為依歸,未必全聽政府指示撤離中國。針對中美近期對抗聲勢也隨疫情升溫,是否造成台商壓力,沿海台商認為,這對台商來說,勢必會增加更多壓力,跟之前的中美貿易戰一樣,兩邊大船開戰,台商要在其中站隊或避開風波衝擊,甚至是從中取利,都需要更多的智慧跟挑戰,也認為如今一邊抗疫都還有中美對抗,等疫情告一段落之後更不能放鬆,可以預見中美會有更多的經濟或產業衝突,貿易戰第二波恐將繼續開打。

而事實上,觀察美國近期對大陸施壓,讓雙方對抗聲浪漸高;從傳出白宮方面討論透過補貼要求美企撤出大陸之外,也陸續出現像可能會以國安為由,撤銷大陸4大電信在美許可證;美國兩州打算就新冠肺炎疫情,起訴大陸政府等事件。

上海台協副會長胡興中認為,就美國施壓這方面來看,台商在大陸不致有壓力,認為歷來美國都秉持安內攘外的基本政治理念,如今美國要轉移大廠回國,不會完全沒有廠商配合,但美企動向最終仍會以利潤為依歸。

他說,最近注意到的趨勢是各國都要到大陸來投資,「美國是反其道而行」。從經濟角度上,增進的投資完全可以彌補美國抽掉的部分。

從實際面觀察,根據大陸美國商會近日調查顯示,當下更多聚焦於風險管理,訪查逾7成受訪會員企業指出,不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將供應鏈或採購轉移至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

陸研擬新惠台政策

這次疫情剛開始時,台灣就宣布不得寄口罩到大陸,連寄給親戚、朋友都不行,加上川普的選舉操作,台灣又一直跟著美國走,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明表示,台灣跟美國越近就等於跟大陸越遠,中國民間的仇台、疏離感已經滿明顯增強。大陸官方目前正研擬新的惠台政策,會針對「在大陸的台灣人」以及「在台灣的台灣人」有不同待遇,對大陸台商研擬推出繼31條、26條政策之後,針對疫情下,大陸台商享有同等待遇的相關照顧措施。

好比現在大陸針對從台出口到大陸商品標示問題,就會與從大陸台商工廠產品就有不同政策,慢慢地大陸對台政策會兩極化。

蔡世明指出,疫情後,大陸是否對台採取報復手段還是要由兩岸政府決定,但從民間氛圍來看,台灣若選擇完全靠向美國則非常不明智,因為現在新冠病毒來源還說不清楚,美國自查也發現加州1月就有病例,台灣如果還是一個原則就是不管事實真相,美國只要說東就向東的話,恐會面對最後的後果。

 

來源:中央社、聯合報中國時報

引用來源:多元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