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讓綠地呼吸 里仁為美新指標

讓綠地呼吸 里仁為美新指標

當民眾已翻轉思維,喜擇可呼吸之綠地而居,同時兼顧其間之生物棲息權利時,公部門應順應世界潮流,跳脫行政框架思考,而設計專業者亦不能只對履約單向思考,卻忽略了公園綠地建設之社會與生態責任。

 

北市民生社區的松榮公園現況是一公頃左右的草地,將開闢成鄰里公園,進駐長者與兒童遊憩設施,但有居民主張難得的草地,種樹就好。 記者鄭朝陽/攝影北市民生社區的松榮公園現況是一公頃左右的草地,將開闢成鄰里公園,進駐長者與兒童遊憩設施,但有居民主張難得的草地,種樹就好。 記者鄭朝陽/攝影

 

 


近日在台北社區民眾理性聯署運動中,出現了極為特殊的訴求,爭取讓公園的土地可以呼吸,拒絕過多水泥化之「綠地互聯網」,自民生社區「松榮公園」、「雙連捷運綠廊」之統包工程,民眾抗爭的並非針對政府施政之不仁,而係對公園建設「品質」與「定位」之質疑。

大家開始省思政府之施政成效,並非只要累積數字即可—鋪了幾公里的馬路?人行道?水溝?蓋了幾座公園?而係進化到期待更高的品質與人本適意性。同時,就市民水平而言,更對是否與健康城市、低碳城市鏈結有更高之期許。當然大家都期待有更多的公園綠地建設,但民眾似乎已比政府更早提升到關心綠覆率是否足夠?是否導入過多硬體設施?是否過多水泥化等議題了。

這些訴求,對照於過往之激烈抗爭,明顯地很難立即刺激政府之慣性施政神經末梢,溫和理性的抗爭,或許難以與民粹式之激情抗爭抗衡,但政府若能深思納稅者的錢,是否用對地方?是否有拓增之社會福祉?是否對都市生態服務功能加值?則面對後疫情之施政標竿與具體行動,似應再更深思熟慮、高瞻遠矚。

在這幾個運動中,顯示在選舉掛帥社會氛圍下,「里長」的聲量成為另類畸形的地方自治偏差,政治人物為了討好民意(往往里長說了算),為此在形式上諸多說明會中,里長之要求極易成為公共建設順利進行之交換手段,以致當「里長」之訴求並非站在客觀、永續經營之角度上,而藉此需索各項不符環境潮流之「硬體建設」,如許多公園綠地之更新活化,原來已用減法去除許多不必要之水泥化涼亭、座椅…,但里長或民意代表挾帶民意,為了少數既得利益者應要塞入過時的涼亭、水泥欄杆,又造成少數自私民眾圈地獨占空間之風氣…。

包括剛完成的永春埤濕地公園,原設計兼具滯洪、生態棲地保全、候鳥庇護之機能,而里長開始要求加涼亭、座椅,甚而要作狗公園…在民粹思惟壓力下,往往公部門就屈服了,也因此原本「定位」為生態濕地型之公園,加東加西後又恐成四不像了。

此次公民對公園綠地建設之訴求,係「別讓土地不能呼吸」,這背後實有深厚之生態、低碳、健康、綠色城市之信念,當民眾已翻轉思維,喜擇可呼吸之綠地而居,同時兼顧其間之生物棲息權利時,公部門應順應世界潮流,跳脫行政框架思考,而設計專業者亦不能只對履約單向思考,卻忽略了公園綠地建設之社會與生態責任。殊不知廿一世紀「可呼吸的綠地」,已是里仁為美之新指標了!

 

引用來源:聯合新聞網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