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COVID-19+氣候變遷=企業準備好了嗎?

COVID-19+氣候變遷=企業準備好了嗎?

COVID-19疫情爆發突顯現代世界的脆弱性,同時也暴露出企業的韌性(resilience)不足。瑞士永續金融專家指出,氣候變遷的壓力始終不曾消減,企業必須快速的尋找減碳及友善環境的商業模式,落實執行,才能降低風險且快速復原。

COVID-19疫情爆發的此刻是企業面臨最特殊的時刻。傳統以往,即時供應鏈、無間斷的供需、不斷追求經濟增長,這些都被視為理所當然,而今卻受到挑戰。尤其COVID-19疫情爆發的類似「黑天鵝效應」,已將這股違反常態的趨勢直接推近至眼前現實。

面對這麼動盪的時期,資金的快速移動變化也令人瞠目結舌。正如蘇黎世瑞士碳金融顧問公司南極(South Pole)首席執行長豪伯格(Renat Heuberger)指出,這些資金投資應該導向長期為善的力量,而非只是事發後短期的投入。

氣候變遷是嚴重系統性風險的前兆

不幸的是,如果我們不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當前形勢可能是即將發生更大的系統性風險之前兆。與其他衝擊一樣,疾病大流行隨著極端天氣的災害,通常對較脆弱的人群,造成最嚴重的打擊權力越薄弱的群體其疾病傳播速度越快。一向以來,人類如何管理大自然,和病毒傳播的速度,兩者之間並沒有明顯因果關係。不過,最近的科學研究則表明,包括:砍伐森林進行農業種植,破壞了自然庇護,其所釋放出病毒或病原體,正是造成牲畜和人類的感染來源。

COVID-19凸顯了現代世界的脆弱性,也暴露了面對迅速變化的風險時,企業的韌性(resilience)不足。

經濟崩壞,包括即將到來的衰退,正考驗著企業以往擁有的一切商業模式。越來越多的股東、利害關係人和公眾,對於長期投資的安全性、養老金以及凝聚社會的措施,提出尖銳的質疑。財務和全球債務及其管理方式,將成為必須優先討論的事項。

COVID-19之前,企業就已經面臨氣候壓力

事實上,早在COVID-19之前,在過去20年間,面對著糟得不可能更糟糕的氣候危機,企業已經面臨強大的壓力,被迫將注意力集中在「永續」和「信譽」上。

這既反映了對綠色經濟的新興投資風潮興起,也反映了政治和文化氛圍的轉變。其中包括,今年風能和太陽能占了大部分美國的新增發電量;以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希望爭取在未來十年內,投資1.7兆美元的聯邦資金用於乾淨能源項目上。於此同時,在歐盟成員國的努力下,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項計劃,根據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到2030年將投入1兆歐元

至於,由英格蘭銀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和紐約市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所主導成立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 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就是希望透過揭露與氣候相關風險的專門報告框架,來減輕投資者的擔憂。目前該計劃已有1000多家公司簽署,將帶動12兆美元資本。透過碳排放揭露,讓投資人得以檢視投資所面臨的氣候風險,以及最大程度地增加綠色投資機會,以達減碳經濟之目標。

產業作為和政府監管兩者並進,以因應氣候變遷

近日我們看到的是,各產業因應氣候變遷的舉措與政府監管行動,兩者密不可分。新的法規迫使企業採取氣候行動,展現其政治與經濟影響力。例如,TCFD框架將被整合到歐盟修訂的《非財務揭露指令》(Directive 2014/95/EU)中,目前已經進行到公眾諮詢的階段。歐盟這項突破性的立法,將是一種針對永續資產和活動的分類系統,將會對全球市場產生連鎖反應。

全球生態領先的知名品牌,例如:特斯拉(Tesla)和不可能的漢堡(Impossible Burger)以及其他名人的永續行動,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例如:亞馬遜首席執行貝佐斯(Jeff Bezos)以100億美元成立氣候基金。以及,包括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等名人透過紀錄片「冰上火」(Ice on Fire),轉變為倡議氣候主義的積極代言人。

企業執行長CEO公開倡議氣候議題,將不再是未來的事。包括:聯合利華(Unilever)前首席執行官波爾曼(Paul Polman)等人也都在引領潮流。其他例如國際永續金融平台(International 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多邊論壇,也都將加速企業於因應氣候變遷的監管和實踐的速度。

瑞典環保少女「格雷塔效應」,激發了新一代年輕人的環保意識與行動,環保行動主義者將成為社會主流。公眾發出更多的聲音和見解,要求企業做出具體承諾,以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並據以落實成為可衡量的實際行動。消費者和員工都認同這種觀點,員工與雇主共同對氣候行動承諾持統一立場

減碳作為的落差仰賴企業來補足

有關極端天氣的報導越來越多,並且根據科學證據我們應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度以內,然而各機關的減碳作為與政府總體氣候承諾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差距

原先眾人期待今年COP26氣候峰會上《巴黎協定》能夠如期生效,希望透過這項協定各國改變能源政策和交通基礎設施,以減少碳排放。然而,目前多數國家只承諾至多將全球溫度上升限制在3度以內,依照這樣的進度,顯然是嚴重落後。

這嚴重的落後,必須透過企業的全面轉型來彌補不足。企業可以從提高能源效率或技術創新做起,然而更重要的是從根本的系統性做起,改變公司的營運策略,朝向轉型為低碳經濟。

絕大多數的企業,尚未以深刻有意義的方式,展開其氣候之旅。到目前為止,也只有930家企業簽署「科學基礎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 SBT),至於確實已經訂定SBT具體目標的企業更只有411家(截至2020年7月)。例如:Microsoft和BP等大型企業,都對零碳排做出了支持的承諾,但它們只是少數而已。所有企業那雄心勃勃的永續承諾,是否會在科學要求的時限內實現,還有待觀察。

面對氣候危機時刻,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提出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

  • 標竿領頭羊企業其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為,是何時從零星計劃轉變為戰略重點?
  • 而這些轉變又是從何處開始?如何開始?

今天商業風險已成為全球性風險。這意味著企業必須研究包括流行病在內的全球風險,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商業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氣候變遷將是促發全球系統改變的最重要驅動力之一,其影響深遠將與我們當前目睹的疫情之規模相同。

對於企業而言,長期的永續、競爭優勢以及面對日益增加的複雜系統性風險,想創造共享價值,越來越具挑戰性。擁有全球供應鏈的跨國公司,必須了解其氣候風險並採取可衡量的行動,以增強彈性復原的能力。

引用來源:CSR新聞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