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工商社論》銀行業的新挑戰正在醞釀中

工商社論》銀行業的新挑戰正在醞釀中

據《工商社論》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遲遲未見盡頭,主要機構對全球經濟展望均轉趨悲觀,持續下修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值,更有學者直指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可謂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之最,復原自然需要更長的時間。即使主要央行接續推出寬鬆貨幣政策欲力挺經濟,且目前看來也有一定成效,卻無法避免低利率等極寬鬆措施對金融體系的負面影響。

具體地說,美國聯準會(Fed)於今年3月兩度緊急降息,將聯邦資金利率調降至逼近零利率水準,隨後還祭出「無限量化寬鬆(QE)」措施,而各國央行也紛紛跟進降息或擴大QE的行列。在各國央行聯袂下調政策利率,同時大量買入國債壓低各國公債殖利率下,導致極寬鬆貨幣環境加劇全球利率普遍下降的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聯準會主席鮑爾於今年8月下旬的全球央行年會中,所提出的新貨幣政策框架──將實施「平均通膨目標」(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同時兼顧就業及經濟,亦即不再像過去般為了達成固定通膨率目標而升息,更揭示了低利率將常態化的局面,這也迫使對利率極其敏感的銀行業面臨新的挑戰。諸如銀行存放款利差將被壓縮到薄如紙片,使業務層面不廣的銀行將陷入利差收入過低的窘境。又或者是若經濟景氣持續委靡不振,各行各業難以營運,無法如期償還貸款,將使銀行業呆帳風險升高。

即使今年國際主要銀行第2季財務資料顯示,其獲利表現仍不算太差,如擅長操作債、匯與大宗商品等市場交易(FICC)的高盛、Morgan Stanley與JP Morgan,獲利表現甚至優於去年同期。但JP Morgan董事長兼CEO戴蒙(J.Dimon)卻示警下半年相關交易部門獲利將不如上半年,Morgan Stanley財務長普魯贊(J.Pruzan)也表示上半年市場交易部門獲利的紅利榮景將不復存在。

另一方面,代表銀行業存放利差的淨利息所得(Net interest income)已每況愈下。其中,Morgan Stanley維持在去年10億美元以上水準,未見成長;高盛與JP Morgan則分別年減1.27億美元與5.45億美元,可見銀行傳統核心的存放款業務顯然已承受極大壓力,也難怪市場投資人會擔憂銀行業的經營前景,並反映在低迷的股價上。今年初至9月4日止,美股代表大盤的S&P500指數上漲5.2%,而代表銀行類股的那斯達克銀行指數(Nasdaq Bank index)卻大跌30%,銀行類股市值明顯縮減。歐洲銀行業亦是如此,以9月4日收盤價來說,老牌的英國巴克萊銀行、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的市值分別為247億美元、199億美元、548億美元,遠遠不如2011年才成立的視訊會議服務公司Zoom的1,043億美元。

疫情爆發後,銀行是否會出現巨額的放款損失,亦成為市場關注重點。資料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6個月內,全美前15大銀行雖已提存放款備抵呆帳金額達760億美元,歐洲前32大銀行亦提存630億美元,兩者合計約1,390億美元,惟仍不及為因應金融海嘯而於2009年下半年提存的1,860億美元。知名顧問公司Accenture則直言,至2022年年底,歐美主要銀行不良放款損失將高達8,800億美元,足見目前歐美銀行業提存放款備抵呆帳準備仍明顯不足。

同時,銀行轉銷呆帳亦不夠明快。在今年第2季JP Morgan總放款資產9,980億美元中,僅轉銷16億美元呆帳,轉銷比率0.16%;英國最大的房屋貸款銀行駿懋銀行(Lloyds)的中小企業放款總量384億英鎊,亦只轉銷1千萬英鎊,轉銷率更低至0.03%,遠低於該行今年的預估整體放款逾期率1.25%。如此不對稱的數據,代表目前銀行放款資產品質的潛藏性風險偏高。

誠然,新冠肺炎疫情後,主要央行適時推出前所未有的寬鬆政策,銀行業也似乎作了因應當前低成長、低利率的經營準備,某些銀行甚至受惠交易業務收入而明顯獲利,可說已通過第一波壓力測試。問題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並未消褪,有效的疫苗也尚未面世,且即便來日疫情過去,人們的生活和經濟模式也將異於以往,使未來的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銀行業是否已有相應的體認及經營策略?特別是,疫情使經濟和產業出現不平均發展的趨勢,亦即有些新的經濟模式和民眾生活的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有不少傳統產業則可能深受疫情衝擊而難回溫,連帶使銀行也將面臨眾多的違約客戶。

要言之,主要央行因應疫情的眾多措施,促使低利率將變成常態,讓銀行賺取利差的核心業務甚難成長,且預期未來銀行操作債、匯與大宗商品等市場交易的困難度也將提高。再加上當前國際間許多銀行轉銷呆帳比率偏低、提存放款備抵呆帳準備明顯不足,是否能順利通過疫後經濟與產業不平均發展所帶來的第二波壓力測試,仍有待觀察。為此,銀行業宜未雨綢繆,儘早採取各種因應策略,為全新的經營環境及風險預作準備。

 

引用來源:工商時報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