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營養午餐只吃國產豬 不想美豬入校園,得先解決這些問題
現行食品產業高度分工,一項食品生產,往往經過數十道程序、需要原料五花八門。面對加工食品安全的高度不確定性,不少學校家長會憂學童未來誤食非國產肉品,紛紛召開臨時會明文規範學校膳食要使用國內豬肉,有的更直接禁用香腸、貢丸等豬肉加工品。
面對爭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近期頻頻下鄉說明開放美豬後的溯源管理機制。衛福部近期多次強調,會強化溯源制度、日前也頒訂「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標示規定」,未來販售肉豬絞肉加工製品,都要標示肉源國。部分地方政府也祭出加強防範措施,如北市府就要求團膳業者簽訂切結書,若有使用豬肉加工品,需「自行」查察上游廠商原料來源,為自家膳食原料掛保證。
然而,目前政府食品稽查與溯源資訊揭露不完整,團膳業者僅能掌握上一手加工廠的資訊,肉品來源上游製造者說得算,「團膳業者也只能看包裝上的產品標示,其實跟菜籃族一樣沒保障」。同時,營養師們也紛紛表示,縣市要求學校營養師要確認,營養師一個學期要確認上百件,就怕到時候以為是國產的產品,但最後其實是進口的,就跟蔬菜一樣,最後只能淪為「廠商自己貼」。
校園午餐搞非基共同發起人黃嘉琳提出,確實有許多學校的午餐秘書、營養師、廚工在反映,更非常焦慮,因學校的午餐工作人員只能被動接受廠商提供的資訊,政策要求「一定」要使用國產豬肉,學校怎麼能夠保證使用的一定就是國產豬,要查要追溯上游供餐採購,要求末端的學校稽核,根本無從稽查起。
面對疑慮,衛福部表示將加強稽查與食品標示,不過卻面臨經費和人力短缺的現實。台北市為資源豐富的直轄市,食安稽查人力包含行政與稽查共計70人,每年光檢核餐飲業者就要22000件以上,食品標示來源案件也超過60000筆。面對未來更加龐大的稽查量,台北市衛生局食藥科科長陳怡婷無奈說,地方政府食品加工原料稽查難度高,若加工廠進貨憑證標示不實,要交叉比對進貨量與投料來源,中央雖然有食材溯源系統可以查核,但層層上查耗時又耗力,坦言「每一家的生產要靠政府掌握很難」。陳怡婷向中央喊話,食品加工銷售鏈原物料資訊透明是關鍵。